(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和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25582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和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和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和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备考指导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016江苏单科,T10)近代中国女性的发型变革及其影响1.该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每年必考。主要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解读考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等发生的变化。2.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兼顾非选择题。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把本讲内容和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相结合,注意从多元史观的角度来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革。(2015江苏单科,T11)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2014江苏单科,T6)断发运动体现的新旧观念的冲突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2017江苏单科,T7)报刊及其作用(2016江苏单科,T8)维新派创办报刊及其作用(2013江苏单科,T6)报纸的教化功能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开放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2)现代知识点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知识点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考法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典例 (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因梳西式发型,遭到警察厅的通令禁止,这从侧面说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对传统习俗构成了冲击,C项正确。其余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抓关键“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反映出政府对于风俗变化的态度。定方法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重在读懂材料,结合问题找出关键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材料所涉及的相关教材知识相联系,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如本题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了政府的态度。【史论链接】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考法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典例 (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抓关键“崇尚西法”“发辫之将来”定方法漫画型选择题:第一步,把握漫画的情景,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第二步,将漫画、题干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第三步,在对漫画和课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答案。【史论链接】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2.概况(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4)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电(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2)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2.电信(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办了无线电报。(2)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知识拓展】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考法交通工具变迁的影响典例 (2018南通、扬州模拟)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不是材料说明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说明交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抓关键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定方法在审清题干设问的前提下,依据设问要求仔细解读材料信息,全面提取与设问相关的信息,或是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历史史实补全题干隐含的信息,以便准确解答。细查备选项,筛选出正确答案。【史论链接】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1)积极: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2)消极: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点一大众报业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国人办报(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知识点二广播影视1.广播(1)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正式开播。(3)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2)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3.电视(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发展: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影响(1)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2)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3)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等诸多方式。(4)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图解历史】 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作用史料研读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二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三2015年网络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成龙的“duang”“克强指数”“工业4.0”“新常态”“大数据”“能人腐败”“山头主义”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浪网1.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2.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3.史料三中媒体关注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如“能人腐败”“山头主义”等,这体现了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提示:(1)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2)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提示:(1)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2)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收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史论归纳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7连云港质检)1892年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的新闻。美国人将其称为大清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并欣喜地认为“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这一变化()A.结束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B.进一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C.体现了光绪皇帝开始接受西方事物D.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国门被炮火轰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的新闻”,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光绪皇帝学习英语新闻,不能成为其接受西方事物的开端,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便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苏州模拟)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这种现象说明了()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 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 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解析“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政府想主导社会习俗,但没有成功,故A项错误;“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传统习俗对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故B项正确;政府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尽管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但社会在缓慢进步,故C项错误;国历的使用表明西方文明被中国接受,西方文明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3.(2018盐城调研)“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造成近代中国此种状况的原因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国家资金的匮乏政府对铁路的一贯轻视A. B. C. D.解析“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表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故正确;“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表明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故正确;“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表明国家资本的匮乏,故正确;政府对铁路一贯轻视,材料没有涉及,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这反映出()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解析火警警报在时间上,电话效率高,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故A项正确;大力普及与材料中“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使用公用电话与材料中“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表明上海也很少,更不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答案A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5.(2018南京、盐城模拟)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社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民众生活B.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C.“维新”与“革命”论战,争取舆论支持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解析当时办的“报纸”与“刊物”兼顾了不同群体和不同行业的需要,贴近民众生活,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D项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中时间“1895年至1898年”不符合。答案A6.(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影视事业的发展和学生材料解读的能力。材料信息显示的是近代国产早期影片以拍摄传统京剧剧目为主,体现国产电影与传统曲艺的成功结合,促进了电影在近代中国早期大获成功。A项错在“依赖”;材料信息显示的是国产电影,故排除B项;定军山等影片出品于晚清时期,而且材料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政府扶植电影产业,故C项错误。答案为D。答案D7.(2018苏北四市模拟)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材料二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国家时间(年)总里程(千米)中国18721894364189519119 254美国18501910约37万英国182518903.2万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态度:反对(拒绝)。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2)意图:富强制敌。特点: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3)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2018南京、盐城模拟)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盐城中学质检)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 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二社会习俗的变迁3.(2017无锡期中)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解析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大公报是大众传媒,不是专门提供法律帮助的,故C项错误;1929年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2018南通模拟)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诫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诫缠足示、劝诫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且选项中“民国政府”表述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题中时间为“1904”,A选项错误。C选项中认为上海率先,缺乏证据。D选项认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同样在题中缺乏判断依据。答案选B。答案B5.(2017扬州期中)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说明女子希望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可见已接受新思想,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有“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但没有得到大众响应,故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事情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6.“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 B.C. D.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材料,体现在都有被褥、“红包袱”;体现在到20世纪90年代向一系列高档物品的变化;在表中没有反映。故选C项。答案C考向三交通工具的变迁7.(2017徐州考前冲刺打靶卷)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89454491100000192614 6000003 4591943 764172922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A.近代交通工具普及 B.城市交通进步显著C.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解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直到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中人力车和脚踏车所占比重仍然是较高的,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字中可以看出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由1889年的0到1926年的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上海城市交通进步显著,故B项正确;近代上海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但还没有达到普遍西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只是交通工具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消费领域,故D项错误。答案B8.(2018泰州模拟)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解析作者主张“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推进交通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作者的观点,不能反映出国民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本国铁路的发展,没有涉及在华修筑铁路,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A9.(2018扬州质检)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解析上海吴淞铁路建成是在1876年,A项不正确;护国运动发生在云南,C项地点不正确;近代没有出现国产蒸汽机车,D项不正确。B项符合史实。答案B10.(2017江苏考前模拟预测)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由于人力车轻便价低,经济适用,大受人们的欢迎,上海输入后迅即得到推广,不久就有人依式仿造,不再依赖进口,数量也大增,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解析材料中人力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反映了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汽车相比较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人力车数量的增多并不是因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不能反映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人力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四通讯工具的变迁11.(2017南京学情卷)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解析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但不等于会取代其他媒介,故A项错误;图示以2005年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情况为例研究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等于说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故B项错误;图示仅有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没有与其他媒介普及率做过比较,故C项错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日渐占据重要席位,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五大众传媒的发展12.(2017苏州期初调研)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一和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解析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单单根据材料不能推断出这则广告设计和宣传者的身份,故错误;材料给定的时间段是1911年10月和11月,而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故错误;这种促销手段是有头脑和眼光的商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产物,故正确;清末时期,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2017无锡期中)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A. B.C. D.解析“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表明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故正确;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时发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表明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故正确;“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表明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4.(2018苏北四市模拟)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解析根据材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材料不体现该报舆论监督的功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希望国民能够勇于担责,救亡图存,非引领民间风尚,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8南京、盐城模拟)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此时影片应该是有声电影,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其是无声电影,故A项错误;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国人拍摄的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影,拍摄时间为20世纪初,也是无声电影,故B项错误;1931年中国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故C项正确;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摩登时代是无声电影,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8盐城模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经过了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家没有制订明确的人口政策,但刚刚脱离战争苦海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从内心深处渴望自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多子多福”的天伦之乐。毛泽东又提出“人口众多是一件好事”的观点,成为鼓励生育的政治理由。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摘编自杨垣国历史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演变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三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新华网(2015年10月30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6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1分)(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又做出了什么新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毛泽东又提出人口众多是一件好事的观点,成为鼓励生育的政治理由”得出鼓励生育政策;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得出人口增长超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得出计划生育,合理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得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据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据材料二“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得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得出调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第二小问,据材料三“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得出人口结构问题,据材料二人口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的成因得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1)内容:鼓励生育政策。(2分)影响:人口增长超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2)变化:计划生育;合理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样。(3分)成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8分)(3)调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2分)因素: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人口结构问题等。(6分)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