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9劝学诗海拾贝长歌行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诗歌借物言理,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思考】 这首诗主要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有关学习的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太宗)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生用书P50)1字音靛青(din)舆马(y)蓼蓝(lio)舟楫(j) 槁暴(o)(p) 跬步(ku)参省(xn) 骐骥(j) 须臾(y)驽马(n) 跂而望(q) 金石可镂(lu)锲而不舍(qi) 二螯(o) 中绳(zhng)2通假字使之然也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通“又”,再;“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3重要实词木直中绳符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非利足也脚走得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刻4一词多义(1)绝(2)假(3)望(4)而5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动用法,使弯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走得快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6古今异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古义:寄居,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用心一也古义:用尽心力。今义:读书用功,对某事肯动脑筋。7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判断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8成语积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_锲而不舍:_积善成德:_积水成渊:_驽马十驾:_参考答案: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水潭。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成。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作者卡片姓名荀况生卒年约前313前238字号称谓字卿籍贯战国时期赵国相关材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背景呈现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知识链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1课文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我的答案:_2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我的答案:_答案1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生用书P52)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为什么?名师指津先解释“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含义,再指出作者借“君子”提出观点的意图。我的理解有必要。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名师指津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在第二段中作者提到“知明而行无过”,而在最后一段,作者又提出“积善成德”,由此来看,作者所“劝”的应与品德有关。我的理解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品德。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名师指津抓住“青于蓝”“寒于水”来解读寓意;至于对“轮”“木”“金”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弄清“”“受绳”“就砺”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我的理解“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名师指津作者论证同一个道理,所选取的角度不同,这样写显得更有说服力,由此来看,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我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不相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舟楫”“舆马”,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5如何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含意?名师指津这句话强调了恒心的重要性,作答时,要先指出对比手法,再说明其表达效果。我的理解 道理是明确的,但是要做到位则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来作保证。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强烈的反差摆在读者的面前,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思索和反省。6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名师指津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仍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找出关键语句。我的理解 道理比喻(例子)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名师指津孔子和荀子两位大师在谈论“学”与“思”的关系时,强调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分析这些角度,就可以得出合理的答案。我的理解(示例)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而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注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动词,停止。注青靛(din)青,一种染料。于介词,从。蓝草名,也叫蓼(lio)蓝,叶子可制染料。于介词,比。为冻结成。中(zhn)合乎。(ru)通“煣”,使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虽即使。有通“又”。槁(o)暴晒干。槁,枯。暴,晒。复再。挺直。然这样。故所以。受绳经墨线比量过。金就砺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博广博。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行行为。过过失。注尝曾经。终日整天。须臾(y)片刻。跂(q)提起脚后跟。博见见得广。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y)车。利足脚走得快。而却。致到达。舟楫船只。楫,船桨。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绝横渡。生(xn)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注兴起。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后文中的“生焉”的“焉”也是如此。渊深水。得获得。备具备。故所以。跬(ku)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骐骥(q j)骏马。驽(n)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锲(qi)刻。镂(lu)雕刻。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跪蟹腿。螯(o)蟹钳。躁浮躁,不专心。对比论证,观点鲜明写法指导劝学这篇文章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文中作了四组对比,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等。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随堂练笔请以“双赢”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观点鲜明的文字,250字左右。范文示例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也受到异域的礼赞和膜拜,同时也学习了异域文化。他用的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的只是灾难。殖民者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却留下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诉。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性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学生用书P54)荀子的学习观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地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蛟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智慧自得,具备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汇集,才能形成万顷波涛。适用话题寂寞荀子王善鹏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像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思考】1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荀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2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荀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答:_参考答案:1这两个人物都和兰陵有关,也都受到了兰陵人的推重,作者将他们在兰陵的境遇与荀子进行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表明荀子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突出荀子的“寂寞”。2这种写法极为巧妙。这一段写历史,或反映古人对于荀子墓的重视,或反映荀子墓的孤寂荒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荀子墓在今天理应得到重视却未能得到重视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和不平。,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o)靛青(din)跂望(zh) 驽马十驾(n)B鳝鱼(shn) 舟楫(j)锲刻(qi) 木直中绳(zhn)C须臾(y) 跬步(u)骐骥(j) 以为轮 (ru)D槁暴(p) 参省(shn)蟹螯(o) 金石可镂(lu) 解析:选B。A项“跂”读“q”;C项“跬”读“ku”;D项“省”读“xn”。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选D。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暴”通“曝”;C项“生”通“性”。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彰 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少许,少量,少部分D而绝江河 绝:横渡解析:选C。C项,“须臾”为“片刻”的意思。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选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指学问广博精深。C项,“寄托”,古义是寄居、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絜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节选自荀子)【注】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焉:通“颜”,额。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俗称之称:称呼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差:区别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认同,赞同解析:选A。称:称道。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B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C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D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解析:选B。前几句是说“乱君”“儇子”的做法,而后面则重点说“妇人”“处女”的态度,把握这一点,断句就容易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设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解析:选C。“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原文为“是非容貌之患也”。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译文:_(2)故士不揣长,不絜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译文:_(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要注意陈述句的翻译特点,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揣”“絜”,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莫”“苦”。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参考译文: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世,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因此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再说徐偃王的容貌,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容貌,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容貌,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容貌,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容貌,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容貌,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容貌,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有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灭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奔向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三、语言表达9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这里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整。劝学新篇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弯。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续写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子的总结性、启示性和音韵和谐性。答案:(示例)父母之恩,重于泰山要当强者,扬起风帆闯过暗礁,越过险滩宏志骄子,目标实现10把下面的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将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单句,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成分,“荀子提出了思想”,然后将其他句子进行压缩,变成主句的附加成分即可。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_。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_,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_。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解析:第处从后面内容看,应是“欠债时期”;第处从前文看应是“为社会做工作”;第处可结合前后内容来分析概括。答案:也是欠债时期壮年为社会做工作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看图识图和分析概括图形寓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本图关键的地方是“鸽子”“旗帜”“橄榄枝”,要明确这些与“联合我们的力量”之间的关系。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