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03198830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拔罐-4-刮痞-5-穴位注射-6-中药熏洗-7-耳穴压豆-8-穴位贴敷-8-中药灌肠-9-推拿-10-毫针-12-皮肤针(梅花针)-13-艾炷灸技术-14-热敷(中药烫熨)-15-瘢痕灸-16-悬灸技术-17-温针灸技术-18-电针技术-19-头针技术-20-平衡针技术-21-耳针技术-22-三棱针法-23-腕踝针技术-24-开天门技术-25-醒脑开窍针法技术-26-刺络拔罐疗法技术-28-针罐技术-29-穴位埋线疗法-29-煎药机的技术-30-中药外敷法技术-31-点眼法-32-涂眼法-33-洗眼法-33-熏眼法-34-浸眼法-34-眼部注射-35-敷眼法-36-切开法-38-引流法-39-垫棉疗法-41-挂线法-41-结扎疗法-42-拖线疗法-43-枯痔疗法-44-骨折小夹板固定术-45-骨牵引-46-颈椎牵引-48-腰椎牵引-49-关节脱位复位术-51-中医换药技术-52-小针刀治疗技术-53-经穴超声治疗技术-54-中药湿敷-55-拔罐【概述】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腌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已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火罐是指通过燃烧罐内空气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镶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 点火是用长纸条或用镶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谿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2.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谿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甑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刮痞【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痞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痞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5cm。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痞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痞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痞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穴位注射【操作程序】1. 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2.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3.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4. 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学,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5. 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5min-10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6.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7. 孕妇的下腹、腰甑部不应穴位注射。8.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9. 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10. 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11. 穴位注射前应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中药熏洗【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每次15-30分钟。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谿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3.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4.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谿舒适卧位。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耳穴压豆【用物准备】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镶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3.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4. 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X7m旅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5. 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 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O7. 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8. 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耳壳冻伤或炎症者,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者不宜用穴位贴敷【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棉棒、所需药品、穴位贴敷、皮肤消毒剂(酒精过敏者选用生理盐水棉球)。【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皮肤可有轻微刺痛感,取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2. 消毒剂消毒皮肤表面,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谿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3. 敷时若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4. 清洁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2. 孕妇、幼儿慎用。3. 颜面部慎用。4. 糖尿病患者慎用。5.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6.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7.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8.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9.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10.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中药灌肠【物品准备】中药灌肠液、灌肠筒、治疗盘、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血管钳、调节夹、草纸、橡胶单、治疗巾、输液架、水温计【操作方法】(1) 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米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2)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3) 测量药液温度,39C41C,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4)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压力要低,以便药液的保留,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的充分吸收。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整理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5)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1)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2)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5) 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6)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隹拿【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 孕妇的腰甑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常用操作方法有: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4.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白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白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白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白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4.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4.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4.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4.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4.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毫针【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1)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谿舒适卧位,整理床铺。(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甑部腌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2) 小儿闵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3) 常有白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4)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5)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绢、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6)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腌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皮肤针(梅花针)【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1)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4) 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4.1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4.2 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4.3 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5) 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6) 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7)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3)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4) 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5) 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艾炷灸技术【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镶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谿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镶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谿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谿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甑部,均不宜施灸。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白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3.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热敷(中药烫熨)【物品准备】治疗盘、布袋、毛巾、微波炉、凡士林、中药调配剂等【操作程序】1. 将适量中药调配装入布袋,加入少量药酒,放入微波炉加热至60-70度,用大毛巾保温,即可使用。2.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 去合适体位,暴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4. 先于患处涂少量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过低,可更换药袋。操作过程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整理物品。【注意事项】1. 防治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瘫痪、糖尿病、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的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2. 当急腹症未确诊时,面部、口腔的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伤初期有水肿,都禁止用热敷。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谿艾炷施焦。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白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1. 【操作方法】点穴及谿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2. 燃艾: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膻鲁卡因注射液1?ml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0醇300ml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3. 封护: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药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约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注意事项】敷贴灸疮: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敷贴胶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即敷贴胶布。1. 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注意调养: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悬灸技术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规程】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谿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2.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3.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谿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悬灸的作用】:1、温经散寒:悬灸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内联五脏、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悬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可以治疗缓解各种痛症。3、扶阳固脱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虚脱、中风等症4、祛寒、祛湿、解痉、止痛现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俗话说:百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如胃月完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悬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如果体内寒气严重的人,悬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的寒气从手心、手指间、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替代的。5、现代文明病的保健(绿色医疗)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悬灸有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通过实践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痛苦。温针灸技术【操作方法】1. 辨证、辨病取穴: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2. 常规穴位皮肤消毒,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固定针体,留针。3. 在针柄上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谿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4. 还可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注意事项】1. 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谿于针下穴区上。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电针技术【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1)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0) 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谿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1)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头针技术【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1)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梯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6) 操作完毕,安谿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1) 【注意事项】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局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米用头针。平衡针技术(1) 【操作程序】用物准备75%酉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2) 针具选择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3) 体位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4) 针刺手法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4.1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c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适用于局限性、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疗。4.2斜刺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较直刺广泛,灵活度大,刺激穴位较多,有利于埋针固定针体,加强刺激量。(1) 【禁忌症】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2) 具有白发出血倾向的患者。(3) 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4) 婴儿颅骨闵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注意事项】(1) 当针刺伤血管时,病人会有烧灼痛样感觉。起针时,要用干棉球轻压揉按针眼。(2) 极个别患者畏针,或体质虚弱,如针刺手法过强,也有晕针现象。对于晕针患者,一般予卧位,休息一下即会好转。耳针技术【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镶子、探棒、弯盘等。(1) 【操作程序】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1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1.2 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1.3 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2) 操作步骤2.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2 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2.3 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2.4 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2.5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2.6 一般留谿2030分钟,痛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2.7 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8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2.9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2.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1) 【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2) 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3) 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周疗效。三棱针法【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 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1) 腌学点刺先在腌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2) 散刺法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3) 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月完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3.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4.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2) 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3) 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4) 对体弱、贫血、低血压者及怀孕和产后妇女等,均要慎重使用。凡是凝血机制不好的患者和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5) 三棱针法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以防晕针。(6)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腕踝针技术(1) 【操作方法】取穴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2) 配方可分以下二种。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1) 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2) 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3) 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4)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白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5) 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1) 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2) 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3) 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6) 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 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2) 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开天门技术【用物准备】:梳子、治疗巾。【操作方法】:向病人解释,头部垫治疗巾第一步:推上星从印堂推上星36次。第二步:推头维从印堂到头维推36次。第三步:抹眉-从攒竹到丝竹空推36次。第四步:梳理太阳筋-用双手指端交替梳推头额10-20次,用中指叩印堂36次,叩百会36次。第五步:揉太阳r顺时针10次,逆时针10次。第六步:轻拍头部3分钟r按顺序r前额到左太阳穴,再到前额,再到右太阳穴,再到前额,再到额顶。(按顺序再重来一遍)第七步:按揉双侧风池穴5-10次。最后为患者梳理头发。【注意事项】:(1) 头部有外伤、皮疹、血液病患者、脑出血、过敏的患者禁用此法。(2) 按摩的顺序不能颠倒,力度要均匀。(3) 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 操作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醒脑开窍针法技术【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1)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主方一:(“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二:(“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配穴:同主方一。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6) 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10) ,合理放谿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注意事项】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方法】(1) 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谿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2) 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2.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2.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2.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3) 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注意事项】(1) 注意检查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