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9089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讲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考点1|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识记基础知识梳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同盟会的建立(1)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2)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作用: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武昌起义(1)条件思想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组织条件:革命党人建立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积极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力量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革命力量,武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篮。(2)经过: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立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12日占领武汉三镇。(3)意义:推动了全国各地反清斗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3中华民国的建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误辨析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教材补遗_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二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2)史料二:“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以共和国为宗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提示: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2)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提示: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提示: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史论归纳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革命史观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现代化史观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经济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史观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文明史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A民权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C由题干描述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先后掀起运动,挽救民族危亡,体现当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选C项;A项体现的是救亡图存,不是民主权利;B项所述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和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D项错误,维新派没有主张推翻清政府。2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玉音。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B“逊位”是主动下台的意思,图片也就说明了革命党人其实是期盼结束封建帝制,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题干中未涉及;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人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导学号:67930013】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A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兴汉灭清”,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因此选A项;民权主义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选;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中的民生主义与材料无关。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的权力。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的地位极不稳固。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 D制定的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题干的大意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了国会对总统和内阁的制约权力,但是没有给总统对国会的制约权力,所以国会代表的立法权与总统和内阁代表的行政权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考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口号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罢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阶级罢工、罢市(3)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五四爱国运动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两个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大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背景: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建立共产党;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轻巧识记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二、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3)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4)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国民革命运动高涨: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3北伐战争(1)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2)经过:1926年7月,出师北伐,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3)失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易误辨析正确理解国民革命的结果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1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背景:国民党镇压革命力量;中共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2)过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点燃星火: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巩固: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粉碎四次大“围剿”。(3)意义:开创了中国革命通向胜利的正确道路。2红军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过程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初期损失惨重,遵义会议扭转危局。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撤销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易误辨析“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教材补遗_一、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条件(1)主观: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2)客观: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指导。2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3主要内容(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4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有关中华民国问题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是1912年至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中华民国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至3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它是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的政权。2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至1928年)。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织了第一个北洋军阀政府,其后,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相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它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地主和买办阶级的联合专政。 3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1927年4月,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它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发展买办的封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法西斯统治。五四运动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史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史料解读(1)史料一:“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五四运动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2)史料二:“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印证了五四运动促成了山东问题的解决。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提示:因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提示: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史论归纳1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2多元史观认识五四运动史观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近代化史观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全球史观五四运动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引导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争夺中国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史料一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史料二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史料二:“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的目的是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提示: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2)根据史料二,指出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与兴国土地法的主要区别。提示:兴国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使用权;1931年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所有权。(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提示: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史论归纳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3)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A开启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由“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五四运动,A项是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B项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A同情并支持学生的进步思想 B表面支持实质反对学生行为C施压北洋政府实现争权夺利 D欺骗舆论积聚政治升迁资本A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吴佩孚是支持学生运动的,认为国民政府逮捕学生的行为是不对的,故选A项;B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实质上的内容;C项错误,吴佩孚施压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权力;D项说法与材料描述不符。3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导学号:67930014】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给思想紊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B由“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可知这是一次秘密会议,结合选项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应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B项。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C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回忆录描述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故选C项。20世纪20年代,苏俄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A项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B项五四运动和D项全面抗战都不符合“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攻克南京”等信息。(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主题一为民主革命开路,为共和大厦奠基辛亥革命主题立意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普通中国百姓的心中。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对随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历史作用。 知识交汇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主题二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主题立意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知识交汇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精英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2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2)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它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4)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主题三照耀中国革命航程的灯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题立意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它深刻阐述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一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初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它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交汇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3)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近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辛亥革命(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新民主主义革命2016全国卷29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水稻生产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2015全国卷29申报“时评”栏目评述北洋军阀统治状况北洋军阀的统治2013全国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向清末新政、辛亥革命2013全国卷30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高考真题体验找规律1(2016全国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故选A项;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故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关系。2(2015全国卷)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3(2013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4(2013全国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28年”。材料突出了“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论的观点,B项正确。A项与材料观点相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高考命题预测明趋向视角1从史观角度命题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巨变。高考常以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角度来命题。对点1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导学号:67930015】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C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视角2从历史演进角度命题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题时可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等方面思考。对点2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B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此时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是B项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视角3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解题时需注意从民族危亡和弘扬文化等方面分析。对点3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毋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C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退学并非因为创办实业,与其无关,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偏重于争取民主权利,与材料“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毋宁退学”可知,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广州”等信息可知,并非日本势力范围(东北、山东一带),故D项错误。视角4从国共关系角度命题国共双方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通过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解题时需从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成果方面分析。对点4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B根据材料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视角5从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角度命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探索革命成功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解题时需从革命道路的曲折性等角度分析对点5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B、D两项错误。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