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9026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优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说明()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了()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4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故选D项。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A【解析】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生活生产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在宋末元初,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7(2018广东东莞期末)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加浓厚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加强君权提出的,与民间封建迷信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该理论把皇权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加强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增加了权威性,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故D项正确。8(2018石家庄一中期末)著名学者余英时在东汉生死观中写道:“战国文献中仙被描绘为漫游空中的隐居的个人,与人间毫无联系。但在东汉文献中,我们开始发现仙也享受家庭生活,他们不仅将家人带到天堂,而且把在人间的所有动产、不动产也带到天堂。”对这段话分析不正确的是()A战国典籍中仙人超脱尘世,自由自在,折射出民众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厌恶B汉代文献中仙人世俗化,反映出在两汉稳定的社会秩序下民众眷恋现实生活C东汉时道教兴起,为吸引底层民众,在仙道传说中增加了世俗化的成分D汉代商品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学术文化受市民文化影响逐渐走向世俗【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民厌恶至极,寄托于“仙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的时候,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B、C两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宋代以后,世俗文化才发展起来,符合题意,故选D项。9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四人都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词藻华丽,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时代,故B项正确。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A项错误;宋词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C项错误;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D项错误。10(2018河南南阳期末)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可知,蜀锦起源时间不能确定,排除B项;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依托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但存在部分虚构成分,不能完全反映历史事实,不可作为信史,C项错误;学术研究固然需要查找资料,埋首文籍,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正途,D项错误。1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12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答案】B【解析】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子)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8分)(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然后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礼。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第(3)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第四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务于政治;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材料三“董仲舒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示例二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准确提炼出材料蕴涵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示例一: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示例二: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