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046803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7四川南充高三测试)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故D项正确。2.(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3.(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的思想,故D项正确;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4.(2018东北名校联考)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答案B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践行“仁”,故B项正确。5.(2019山东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重视规则和秩序答案D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秦朝才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6.(2017山东烟台模拟)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答案C“郑人买履”与“守株待兔”均出自韩非子,而韩非子属于法家思想著作,故C项正确。7.(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并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8.(2018安徽蚌埠一模)“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答案D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根植于先秦的历史传统,故D项正确。9.(2018山东青岛调研)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D.确立选官制度答案B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10.(2018辽宁大连二十四中月考)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答案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11.(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说明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政治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12.(2019山东青岛调研)下表表明()中央郡国县、道、邑、侯国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被打破答案A表中信息表明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D两项,故B、D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且“唯一”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河南郑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周易大传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分)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14.(2018辽宁大连调研)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摘编自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主要提出了哪些主张?(8分)(2)材料二中韩非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10分)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