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975629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能强化练(三十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9河北衡水模拟)“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D材料中考查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汉代实行的关系,不是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行“黄老之学”是与汉代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史记有记载,并不是受司马迁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2(2019湖北百校联考)(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B根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可推知当时确实实行了推荐人才的政策,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不是建元元年,故A项错误;分析题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说明当时举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纵横家,说他们乱国政,意味着政府实际上不赞成这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但并没有废除禁绝其他思想,另外汉初崇尚“黄老思想”,道家、儒家都属于诸子百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加强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有为和无为的内容,故D项错误。3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项错误。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A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5(2019辽宁联考)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6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未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善良的本性,而是退而从王那里接受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无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7(2019吉林百校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8(2019四川南充诊断)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9(2019山东烟台模拟)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D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从有了就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以后”“春秋决狱”无关,故C项错误;“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10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A根据题目中汉代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官学、私学的教育内容,故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育的表述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中央是官学、地方是书馆,太学是官学中的一方面,并未出现太学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D项错误。11(2019广东东莞模拟)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B根据题意,汉代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后继无人,但是对儒家经典出现纷纷效仿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建立,逐步加强错误,故D项错误。12(2019福建福州模拟)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强调等级名分,而未涉及到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且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强调等级名分,而未涉及到君臣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引用“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重点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圈而是强调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子)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 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到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 “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主张,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礼。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第(3)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第四小问特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目的、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学,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历代官定“经”的范围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作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王朝对其经学的影响进行阐述,并说明经学发展的启示。解析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得出西汉时期,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从五经的作用角度进行阐述,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广泛传播;五经的广泛传播,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推动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也可以根据材料中“宋十三经进行论述”。第二小问启示,从经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建设及统治的需要;经学的传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答案(示例)阐述1:西汉王朝,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广泛传播;五经的广泛传播,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推动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阐述2:宋朝,十三经使得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思辨化,成为官方哲学;十三经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启示:儒学的发展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建设及统治的需要;经学的传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