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922329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实验中学期中)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遗址、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 350件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鐾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鐾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 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A据材料“秦汉墓葬遗址、村落遗址、冶铁遗址”“犁铧、铧冠、鐾土”“锸、锄、铲、镢”可知,在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且功能细化,不同作用的铁制农具的出现反映的是农耕活动日益精细化,故A项正确。2(2019安徽蚌埠模拟)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C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3(2018江西抚州期中)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A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土地买卖,加快了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与农业技术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私有土地的买卖,与国有土地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材料“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说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4(2018山西太原期中)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C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商业的影响极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确实实行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本质上属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5(2019福建泉州联考)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37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1.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0.4石29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C本题考查汉代精耕细作农业。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人口数量有限,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说法错误。6(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南宋叶适集水心别集中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据此可知()A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B土地国有制是汉唐时的主要土地制度C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尖锐D宋代政府立契券保护商品经济的发展A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说明政府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即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故A项正确;汉唐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政策,不能说明“保护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7(2019湖北宜昌联考)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折银三十两。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结构。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该方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安排,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发展饲养业相结合,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A项正确。8(2018山东滨州期中)下面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27 355 46232.2乾隆十八年(1753年)183 678 2594.0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 095 7903.6据此可知()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A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即有精耕细作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9(2019湖南师大附中检测)明代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科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B材料反映不出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织布人家罢缉麻”“街头多卖木棉纱”可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是在元代,故D项错误。10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C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漆、陶器上有“市”“亭”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项错误。11(2019黑龙江哈三中检测)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景德镇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A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C景德镇制瓷业从明初官窑规模大于民窑到清代民窑规模超过官窑,反映了当地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12(2019安徽合肥模拟)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D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宋,因此A项错误;从材料“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可以看出这是依据国际市场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故B项正确;当时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因此C项错误;D项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据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华文明史等整理(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一可得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得出,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得出,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9分)(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8分)(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8分)14(2018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一论点: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2分)论证: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修,使关中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这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10分)示例二论点: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交通,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缓慢。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10分)-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