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849382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理解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掌握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维点拨“左”倾错误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图解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过程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1980年9月,“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3)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4)结果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背景: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设立: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时间: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3)开辟经济开放区:自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3对外开放格局(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维点拨经济特区的“特殊性”(1)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特殊的管理权限: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特殊的经济结构: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图解识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主题一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史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史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吃饭问题是农村改革的直接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是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史料二说明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在分配方式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史料三说明农村改革使农业走向商品生产,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据史料一、二,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方面的变化。(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提示(1)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2)变化:经营方式上,从公社集中计划经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分配方式上,从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到按劳分配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史料解读饼状图表明从1978年到2002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比重上升。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史论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主题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史料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十年史料解读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管理也是知识”,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成为开放的基地”和“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则从内、外两方面强调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史料二则突出了当前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对外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问题思考 (1)史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设立经济特区有何显著意义?(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有何重大意义?提示(1)目的: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意义: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意义: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史论总结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4本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基本特点(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2(2016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主要特征是()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特征为“包产到户”,故B项正确。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所有权、承包权 B经营权、承包权C自主权、承包权 D所有权、经营权答案A解析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集体,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相分离,故A项符合题意。4(2016安徽宿州质检)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田源为代表的大量知青返回城市,为解决就业问题,田源联合几个云南知青偷摸卖鸡蛋、卖煎饼,后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B国家已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D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表明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无法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涉及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对外开放,“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不足以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5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以后中国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符合题意,故选B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排除C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上海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面的成果?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面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判断是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不适应;第(2)问,由“安徽”“生产责任制”判断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此进一步回答问题即可;第(3)问,由材料信息判断基本着眼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础达标1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唱道:“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指()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78年”,可知应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中央采取的相关措施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人民公社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D国有企业改革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78年”和有效信息“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可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B建立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D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4年后。3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图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791982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图中的现象出现,故选D。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答案B解析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各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正确。51984年3月,福建55名厂长经理联名致信省委书记:请给我们“松绑”。这反映了企业要求()A扩大经营自主权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企业经理权力很小,希望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故A项正确。6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种做法()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答案C解析从材料里面的“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可以看出,在这种政策下企业的自主权增加了,故选C。7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这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在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A深圳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D上海浦东新区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的背景及建设画面。上海浦东新区不符合“临近香港”的要求,珠海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不符合“第一声”的要求。8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决定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故A错误;“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是指决定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故B正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9(2016天津高考)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加强对外开放的学习与交流,国家以立法的方式增加政策的可信度,故C正确。A应该是指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市场经济的深刻认识应该在1992年后,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外资和合资经济,故D不符合题意。10“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B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结果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答案B解析1990年,浦东开发以来,发展非常快,浦东面貌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力提升1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A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B都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C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都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答案A解析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都是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产物。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个体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所以B、C、D三项均错误。12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是在1956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小岗村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农民包产到户,按劳分配,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13(2016江苏宿迁期末)“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体现出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14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但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央批准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答案D15(2016四川名校联盟测试)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这反映出当时()A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D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主要目标答案C解析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晚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材料中未反映,故B项错误;由材料“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可知,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存在本身就是一大突破,这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解析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