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2795378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 活动的初步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导入从执教者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 说起。教师描述,学生感受。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 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如何向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教师阐释,学生感受。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 教育”这一主题,设一个访谈 活动的力杀。教师说明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关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过渡做好访谈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访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出示课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 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 步解释。整体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 图。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 目标题,并笔划发展趋势。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间概念。学习“奠基篇”1.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了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 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 解基本知识。M内容”和“认识影响”掌握。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2.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 点。(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观察课文相关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教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 时期教育的本质/、同点之 一是面向劳动者及其子女 的教育。扫盲教育即为其 典型措施。设问:解读历史资料,并 观察两张反映扫目教育的 历史图片,从中你能提炼 出扫盲教育的哪些信息?学生明确扫盲教育的特 定历史环境。锻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 提炼启效信息的能力。(2)出示19491964年半义盲、【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旨教育意义的材料。(3)出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扫盲育发展的数据。设问:这张数据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扫盲教 育深广的社会价值。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扫盲教育在现时代的作用。学生认识扫盲教育的深 远意义。3 .出示前17教育时期高等、中 ,、小学教育发展数据表。4 .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奠基 “”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表认识前17年教育的成就。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 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止在逼近。0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学习“挫折篇”1.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 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 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2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 M和文字材料。3 .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挫折 工”的知识归纳。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 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 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 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教 师同时介绍日本重视教育 的生动事例,渲染气氛。 师生对话。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 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道理。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 io学习“蓬勃发展篇”1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H片。2 .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和 力来传遍全国的口号。3 .出示两张图片“邓小平在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和“小平,您好”。4 .出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Ro5 .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 大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 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 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 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 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 视深得民心。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 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 这T时期的教育指导方 针?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 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 勃发展。学生了解恢复高考是 “文化大革命”后拨乱 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初步认识当时党中 央和政府与民众的积极 互动推动了教育重新走 向春天。学生理解“三个面向”, 认识其深远意义。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 育、高等教育和“依法 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 略的概念。6.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蓬 勃发展篇”的知识归纳。识“科教兴国”的意义。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 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过渡“初步了解和认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任务。设计 ,谈活动力杀。学习小组活动,青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 育”这一主题,设一个访谈 舌动的方案。主要设计访谈对象 ,勺年龄、职业和一个访谈问题。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方案 设计。完成后请各小组发 言进行交流。师生对话, 教师作简要点评。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访谈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总结“示两段话:1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XX年7月18日)2 .我们留卜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 ,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 合世界留卜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 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 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 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 的事业。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点评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准确理解与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制定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正确解读人民版教材。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定为本课的主题与灵魂;对 教学内容的取舍,从宏观角度看,能够紧扣主题,把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重点,较 充分地展示了共和国在教育上的辉煌成就;从微观角度看也能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如 在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奠基阶段,是以扫盲教育为突破点。本课也很好地凸现了历史学科的基 本特点,即坚持以史实为基石,通过对史料(实)的精心选择与有效呈现,较好地体现出“史 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学科特色。第二,形成了较理想的基于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从知识结构看,将人民教育 事业的发展处理为“奠基” “挫折”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既忠于教材,又优化了教材。从教学流程看,是从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访谈活动方案开 始,到学生交流访谈方案结束,把对共和国教育史的了解与掌握作为帮助学生设计访谈方案 过程中的一个知识背景环节。这样的设计是极为巧妙的。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看,由于是 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开始,到“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呈现结束,这一维度的达成度 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由于知识结构清晰,主干知识突出,学生应 当能较好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则通过“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访谈 设计、通过扫盲教育、食指的诗、高考试卷用纸的决定、教师资格证书(实物)等细节的呈 现,通过“中日教育情况的比较” “为什么要考大学”等设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代中 国的热点实现了无障碍沟通,不但使学生不断地形成较高品位的情感体验,更是从深层次上 打动了学生的心。总之,经过朱能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出色执教,三维目标得以在同一个教学 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处理尤为突 出,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第三,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不但从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 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够成功,主要是通过了以下三个途径:民主与平 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问题引导下的对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的研读;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习 小组的探究与讨论。实际上,这些方法是老师们常用的,本节课之所以奏效,关键有二,一 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师生平等意识;二是对细节的处理与把握。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新情景 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还是学生答问后的处理,都会对效果产生可特续影响。第四,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同样 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现象与乡土史均是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朱能老师在处理 本课时,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卡片”等资料。其次是充分利用了自 身的资源,如“一家三代人都是教师”、教师资格证和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年龄构成数据。第 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访谈的对象就是学生所熟悉的人;访谈的问题也来 源于学生心中的困惑。第五,充分展示了一位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的风采。实际上,上述四个特点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朱能老师是 2000年全国高中历史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20XX年又被评为浙 江省教坛新秀。多年来,他一方面是手不释卷地汲取着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教育与历史 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为实现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而在课堂教学及第二 课堂中探索与开垦,为此而不惜付出与舍弃,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教 学艺术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走向炉火纯青。这节课,正是他这么多年来执着于历史教学事业 的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