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778875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时间:月日1明初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监察六部和百官的权力,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B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扩大给事中职权的主要目的。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明代君主的做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君主服务,故A项错误;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监察百官无关,故C项错误;明代君主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为君主服务,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2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初提高六部地位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3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监察御史职权设定的本质。根据材料“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是以小驭大,而不是以大驭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在明朝之前就早已有地方监察体制,例如西汉时的刺史,宋代的通判,所以说“开启”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都察院设于洪武十五年,是在明太祖废宰相后设置的,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相权,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加强,而监察御史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4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实行诉讼回避制度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可以得出,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维护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5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B地方权力间相互制衡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地方的承宣布政使司职能的特点。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可以得出,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了承宣布政使司,无法得出地方权力之间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承宣布政使司只掌握地方行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明朝已经废除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6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的意义。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军政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奴儿干都司设立在边疆地区,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7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A内阁大权旁落而名存实亡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设立后内阁政治地位的变化。由“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内阁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并非名存实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内阁大学士常被调到军机处办事,未提及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由“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故C项正确;材料是说内阁大学士被借调到军机处,不是说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故D项错误。8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D说明宗法制并非一成不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康熙帝设立的秘密建储制的实质。根据材料“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可知,皇帝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开始突破传统,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选择,皇权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9下面是清朝部分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组织结构特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从材料反映的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军机处的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较少,说明了军机处精干高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10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迁,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携眷入台政策变化的原因。清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对台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控,故B项错误,C项正确;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是客观上的作用,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1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实际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B自古至今腐败现象都不能解决C高薪制度源于国力昌盛D“养廉银”制度下不需要设置监督机构答案:A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辞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乎”。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国家欲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适应现代世界竞争大势,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同,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代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等材料二在18世纪英国内阁的运行已经形成如下政治制度惯例: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19世纪的内阁完全与王室权威脱离了关系,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国王将行政权力让渡给内阁,而内阁又从国王身边分离了出去,国王的权力只能在理论和法律上得以存在,实践中国王的影响力伴随着行政权力的转移而逐渐被削弱并趋于消亡。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上,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及“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摘编自李秋成十八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的特点,说明19世纪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答案:(1)特点: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阁臣身份特殊。政治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可能出现内阁弄权。(2)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集体负责。变化:内阁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