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2717787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西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一六年九月目 录序 言- 0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 -一、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 -二、卫生资源整合和建设稳步实施- 1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2 -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 -五、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3 -六、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4 -七、中医药事业开创新局面- 4 -八、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 5 -九、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5 -十、卫生信息化条件不断改善- 6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7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同性不强- 7 -三、医改“建机制”力度不够- 8 -四、卫生信息化基础依然薄弱- 8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9 -一、首都功能新定位对卫生计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9 -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新挑战- 9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10 -四、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重要时期- 10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 12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2 -一、坚持立足区情、以人为本- 12 -二、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12 -三、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内涵- 13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 13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目标- 13 -一、总体目标- 13 -二、具体指标- 13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5 -第一节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5 -一、预防为主,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15 -(一)推动辖区公共卫生一体化建设- 15 -(二)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水平- 16 -(三)努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17 -(四)切实维护妇女和儿童健康- 17 -(五)增强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能力- 18 -(六)规范和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19 -(七)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19 -(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0 -二、统筹资源,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21 -(一)不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21 -(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2 -(三)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22 -(四)加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 23 -(五)提高老年医疗服务能力- 23 -(六)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 24 -三、强基固本,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守门人作用- 25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25 -(二)提升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25 -(三)大力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制度- 26 -(四)实施有针对性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26 -四、完善管理,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27 -(一)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7 -(二)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28 -(三)切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28 -第二节 强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支撑机制- 30 -一、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0 -(一)构建合理的分级医疗体系- 30 -(二)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31 -(三)巩固和完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32 -二、大力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32 -(一)完善卫生计生人才工作机制- 32 -(二)加大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力度- 33 -(三)持续增强卫生计生科技创新能力- 33 -三、积极打造“智慧医疗”- 34 -(一)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 34 -(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提升信息化惠民服务水平- 35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 36 -(一)切实改善区属医院基础设施条件- 36 -(二)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37 -五、全面加强卫生计生治理能力建设- 38 -(一)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创新- 38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8 -第四章 保障措施- 40 -第一节 加强卫生计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40 -第二节 建立政府主导的卫生计生投入机制- 40 -第三节 营造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1 -第四节 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41 -名 词 解 释- 43 -指 标 说 明- 44 - 3 -序 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北京市深入落实“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首都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宏伟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域功能定位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西城区建设健康城区的重要机遇期。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是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西城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相关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西城区未来五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纲要性文件。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及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改革相关文件。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是北京市区划调整后的重要时期,西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一轮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卫生计生事业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西城区居民健康水平改善明显。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28岁,比2010年增长了1.17岁,高出同期全市平均水平2.33岁。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3.5下降到2015年的2.46,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的11.3/10万下降到2015年的7.2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0年的4.52下降到2015年的3.04。西城区居民健康状况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二、卫生资源整合和建设稳步实施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以后,西城区先后完成了卫生局机关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直属单位的整合,促进了紧密型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划转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牛街公共卫生大厦、平安医院门诊楼、住院部和广外新病区、肛肠医院德外新院区、宣武中医医院一期等项目已投入使用,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8%,服务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升。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从解决阻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入手,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医改专项小组,明确了2014-2020年医改重点改革任务。被确定为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地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和能力提升。启动了西城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各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全区建立了5个综合医院医联体和1个中医医联体,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全覆盖。建立了以公益性质和质量效率为核心的区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和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规范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条件和流程。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现后勤社会化。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传染病防控和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国首批肿瘤综合防控示范社区。积极实施“阳光长城计划”,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干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均优于市控标准,被评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有效应对北京市“单独二孩”政策,建立了孕产妇属地建册、分级建档和信息预警机制,3家医院创建为市级孕妇学校。“西城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第一批通过市级评估验收,儿童综合发展指导工作全市领先。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更加健全,成立了精神卫生保健所,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独立设置精神科。建立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药品门诊免费领取制度。推动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辖区十五个街道全部设置派出机构。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评选出6位首席卫生监督员。西城区被评为全国首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辖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上市动物产品无疫安全。卫生应急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与“120”、“999”的联动,建立了卫生应急联络员制度,圆满完成“H7N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疫情防控和重大活动保障任务,荣获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称号。五、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医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西城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分别达到9.24人和12.02张,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1.24人和0.90张。制定了区财政支持区属公立医院购置医疗设备的管理办法,区属医院院均万元以上设备总值年均增长14.15%。区属医院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区属三级医院由2010年的2个增至2015年的5个。康复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区展览路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的康复试点单位。西城区实现辖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成立了八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大力推行预约就诊服务,区属医院预约诊疗率从2010年的1.35%上升到2015年的18.05%。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覆盖了三级医院100%的病区和二级医院50%以上的病区。无偿献血人数和无偿献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六、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加便捷可及,“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建立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万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达到2.67人,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总值、设备台数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近3倍和近4倍。大幅提升了社区在职职工和聘用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水平,实现同岗同酬同待遇。建立了社区卫生绩效考核体系,“绩效优先、按劳分配”的局面初步显现。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和北京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大力推行契约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区共组建264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了100个以优秀全科医生名字命名的家庭医生工作室,累计签约27.69万户、48.79万人,签约率达39.58%。社区转诊机制更加顺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人数年均增长122.38%。2015年社区总诊疗人次达318.46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74.97%,占全区总诊疗人次比例增长了1.5个百分点,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2.1%。七、中医药事业开创新局面中医药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区卫生计生委专门设立中医科,负责区域内中医药工作。区属中医医院实现新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中医针灸专科医院,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市肛肠医院转型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了“三个100%”,即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达到10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00%、社区中医专家巡诊达到100%。建立了与财政补偿挂钩的区属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绩效考核制度,统一了补偿标准。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确定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为辖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实现了中医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10项以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6项以上。区属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全部设有“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11家独立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设立“岐黄馆”,西城区被评为“全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区”。八、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左右。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户籍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正常范围内。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形成“一盘棋”格局。开展服务中央国家机关和驻区单位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八送”活动。关注家庭能力建设,围绕生命全程一条主线,按照家庭发展的8个阶段,开展多个服务项目,构建了“1+8+N”的覆盖生命全程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了人口文化建设、宝贝计划、青春健康、健康生育、心灵家园、生育关怀等幸福家庭“六大工程”。在建和已建成新希望家园(失独家庭活动基地)11家。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实现“一机化”。身份证智能药具发放机安装覆盖全部255个社区,实现全区24小时免费避孕药具智能发放。西城区被授予“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试点区”和“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试点区”。九、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明显上升。“十二五”期间共引进高级职称人才30余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落实“四个一批”工程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2名,返聘专家235人。推进“医教研”一体化发展,9家区属医院分别同北京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2家高校共建教学医院或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设立了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共支持两批次21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成立了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个、国家社区护理培训基地1个、全科实训中心2个,在国内率先设立全科医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点。坚持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实施“科技新星”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系统共获得省部级课题70项,区级课题21项,获批科研经费524.2万元。十、卫生信息化条件不断改善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制定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完善了区域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展区属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和信息系统升级,在全部区属医院完成电子病历系统和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新开发设计了的具有西城特色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医疗共同体信息化项目,并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将逐步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了卫生综合管理平台,集行政办公、卫生应急等功能于一体,提高了卫生行政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效能。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很丰富,但结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领域相对还比较薄弱,资源缺口较大。二是部分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业务用房不达标,设备设施老化情况严重,存在安全隐患,患者就诊环境与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是差异化的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与金融街、广安产业园等功能街区相配套的高端、国际化医疗资源不足,社会资本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无法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四是卫生人力资源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到位率低,医技、护理等有关专业人才与配备标准差距较大。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同性不强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隶属情况复杂,属地全行业管理统筹难度大,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不顺畅,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一是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健全、联通共享不足,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医防联动亟需加强。二是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体系不健全,普遍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问题,各类检查、检验结果也不能互认。三是区属医院之间联动不够,合作不足,未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特色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与协同效应,造成部分重点专科发展停滞不前,区属医院学科整体水平提高不明显。三、医改“建机制”力度不够西城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保基本、强基层”上成效明显,但在“建机制”上力度不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社区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创新,现行的收支两条线政策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对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到编率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以药补医的机制暂未破除, “以药养医”问题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区属医院投入补偿机制和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四、卫生信息化基础依然薄弱一是西城区医疗卫生机构多,隶属关系复杂,不同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加上市、区两级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机构之间不能有效的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有效的满足医疗业务管理需要和居民服务需求。二是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区属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医院自身投入,医院信息化人员队伍也不健全,医院效益的差别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不同医院之间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区属医院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与驻区三级医院相比有很大差距。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不够,人民群众还难以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就医体验。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首都功能新定位,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给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既带来重大机遇,也将带来诸多挑战。一、首都功能新定位对卫生计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对推进北京市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北京市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卫生计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是贯彻落实首都功能新定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一是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落实北京市“四个服务”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任务,要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水平应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要能够充分满足辖区居民不断增长、日益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人口调控对转变卫生计生发展方式、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带来了机遇,将促进西城区卫生计生发展模式从粗放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和服务提升,促进建立更为高效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有利于西城区与其他地区卫生计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开展区域之间的卫生计生协作;同时,由于部分国家级和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更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服务保障中央的工作,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新挑战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一是随着居民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将始终是居民的主要健康威胁。二是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西城区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对外交流活动频繁,人口流动性大,输入性传染病防控管理难度大,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三是“十三五”时期西城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20年西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比例将达到18.43%,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激增,失能与致残问题进一步加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对养老、医疗等现实问题的担忧也日益凸显,快速老龄化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严峻挑战。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有力部署,提出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文件,明确了医改的目标和方向, “十三五”时期医改将由试点阶段进入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集中显现、叠加,必须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改革的难度加大。四、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计划生育政策引导与执行力、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宣传与服务能力以及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三五”期间是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重要时期,伴随着西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辖区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公共服务要求更为多元化、对健康文化等方面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构建综合型服务空间和平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家庭健康服务需求,共推家庭健康和谐发展任务重大。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通过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卫生计生资源整合、共享和协同发展,完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构建适应居民健康需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坚持立足区情、以人为本立足于西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以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期望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使医疗卫生服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宜,提高居民满意度。二、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坚持卫生计生事业一体化发展,注重医防联动,促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均衡发展。注重强化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三、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内涵进一步优化已有卫生资源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补短板、促协作,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发展,有效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质提效。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坚持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实现卫生计生事业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健康西城”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以及比较科学的卫生计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卫生计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合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机构分工协作,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西城区居民能够便捷的享受到系统、连续、整体和协同的健康服务,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西城区居民能够更加健康的生活。二、具体指标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2020年目标值属性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84.5岁预期性2婴儿死亡率4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11/10万预期性4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比例30%预期性公共卫生服务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70/10万预期性6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服务率80%约束性7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服务率80%约束性8孕产妇系统服务率97%约束性9儿童保健系统服务率95%约束性10老年人健康服务率70%预期性11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100%约束性医疗服务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65%预期性13病床使用率90%预期性14区属医院预约就诊率30%约束性社区卫生服务15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80%约束性16社区中医诊疗量占社区总诊疗量的比例40%预期性17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95%预期性计划生育18总和生育率1.0预期性19户籍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9%约束性资源配置20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约束性21每千人口床位数12.3张预期性22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3.0人约束性23区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与卫生计生机构互联互通率90%预期性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95%约束性备注:涉及人口有关指标目标值测算,按照2020年常住人口数缩减至110.7万人测算。第三章 主要任务围绕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立足区域卫生计生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加强资源的统筹管理,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构建西城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夯实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支撑机制,不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百姓需求,努力建设“健康西城”。第一节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卫生计生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四个服务协同发展,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构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一体化紧密管理为手段,以高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切入点,以有针对性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为重点,以社区首诊、分级诊疗为目标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实现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为居民提供系统、连续、整体和协同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一、预防为主,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一)推动辖区公共卫生一体化建设加强街道层面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建设,落实街道属地责任,强化政府各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协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综合性公共卫生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各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防治结合。强化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市级及以上相应公共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和监管,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不断增强各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探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垂直管理的模式,形成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协同防治的格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公共卫生专业科室建设,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强化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二)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水平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将区结核病防治所等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治疗职能交市级机构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整合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大传染病监测哨点和监测病种,强化新发和重大传染病预警监测能力,建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完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行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继续保持适龄人群计划免疫的高接种水平。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网络,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慢性病综合管理和干预服务。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完善慢性病监测和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三)努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完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拓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渠道,创建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全程全覆盖,为辖区居民提供科学、及时的免费健康信息服务,整体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强化西城区健康教育所建设,增强人员和设备配备,为全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推动市民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积极开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各种健康促进活动,重点加强对肥胖和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干预。推动急救等健康技能进学校、单位、社区,努力提高居民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四)切实维护妇女和儿童健康全面落实普遍二孩政策,通过辖区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增加助产服务资源,提升助产服务能力。推进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将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辖区预防保健技术、妇幼疾病救治、计划生育服务支持中心。组建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强化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职能。依托驻区三级医院优质的产科和儿科资源,加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儿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提供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服务。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服务网络,畅通转接诊救治渠道,保障母婴安全。积极落实出生缺陷预防措施,提高婚前保健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面。不断提高增补叶酸等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监测、防治网络建设,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深入推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保护育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加强爱婴医院及爱婴社区建设,倡导母乳喂养,扩大爱婴服务覆盖面。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加大宫颈癌、乳腺癌普查力度,实现妇女“两癌”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开展国家妇幼健康示范工程建设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示范基地建设。(五)增强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能力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建立以北京安定医院为核心医院,西城区平安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区域精神卫生专科防治医联体,提升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和区平安医院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属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加强社区精神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一名专业精神卫生医生。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康复体系,实现院内康复、家庭康复、社会康复有效联动。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治疗措施,提高严重精神障碍规范化管理和治疗水平,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符合市控标准要求。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化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全民心理健康“四心”(明心、知心、舒心、安心)工程,为居民提供恰当、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治疗室,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常见心理问题的个体化干预服务。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力度,扩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范围,探索建立辖区居民“抑郁症”筛查机制。加大精神卫生宣传力度,使辖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0%,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六)规范和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卫生、计生监督职能整合,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加强街道卫生监督执法站点建设,改善办公用房条件,实行卫生监督网格化责任管理,促进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员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卫生监督专家、首席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骨干)、基层复合型卫生监督员的梯队培养机制。扩大电子监管应用范围,实现生活饮用水水质、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游泳池水卫生等的远程在线实时监控。加强医疗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开展对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完善 “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服务水平。探索实施卫生行政许可延续档案电子化,形成审批与日常监管有效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打击代孕、“两非”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将打击“两非”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升常态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区动物防疫协管员制度,每个街道办事处均配备动物防疫协管员,构建市级专家、区级专业人员、街道兼职人员和社区动物防疫协管员全方位、全覆盖的四级社会防控网络体系。(七)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以西城区公共卫生大厦为枢纽,有序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紧密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实现对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加快综合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建立西城区急救中心,加强区属医院急诊科建设,完善急救站点布局,努力提升全区医疗救治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各单位卫生应急小分队建设、卫生应急联络员建设,巩固与“120”、“999”的协调联动机制,将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常态化,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机制,顺畅急诊救治绿色通道。(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爱国卫生工作机制和网络,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从偏重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的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积极探索和开展“健康西城”建设,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试点单位。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推广先进典型,优化健康管理模式,至2020年,健康社区占社区比例达到90%。认真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鼓励开展创建无烟单位,营造良好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加强对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药物、器械使用的监管。专栏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01 健康促进行动计划 逐步推进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健康促进人员队伍建设,并在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100支健康科普团队(含中医健康科普团队),开发一批健康教育宣传媒介(公共场所电视视频、微信、网页等),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科学、及时的健康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02 母婴健康行动计划 整合妇幼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强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综合各项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母婴健康服务水平。03 妇女儿童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复兴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儿科建设,完善设备设施配备,重点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与驻区三级医院协作机制,提升区属医院妇女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04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组建精神卫生专科防治医联体,加强区平安医院和精神卫生保健所建设,在有条件的区属医院开设精神卫生科、临床心理科,配置相关的设备设施,在全区引进和培养一批精神科、心理科临床人才。二、统筹资源,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一)不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落实医疗资源疏解任务,优化辖区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内不再批准建立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再批准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总量和建设规模。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科、精神卫生、肿瘤、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等领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床位使用率低于85%的医院原则上要将闲置床位调整为康复、护理或老年病床位。加强与津冀地区医疗合作,支持区内医院异地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推进区属医院资源整合,通过联合或合并的方式打造综合实力较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含中医综合)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区属医院现有资源,加快区级临床检验中心、区级影像检查中心等医疗辅助诊查诊断中心建设,利用远程信息系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临床检查、医学影像诊断等技术支持,在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前提下,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大区属医院医疗设备投入力度,鼓励共建共享,提升医疗设备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西城区改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活动,更加强调服务意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区属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将有条件的区属医院建设成为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对暂不独立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属医院,通过院间联合的方式建设附属医院。建立区属医院与驻区优质医疗资源在专科建设、临床服务等方面广泛深入的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结合西城区死因谱情况,探索建立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专病医联体。加强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一批传统优势学科,新培育一批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并努力创建为市级和国家级重点专科。开展树名医活动,打造一批百姓认可的以杰出医师名字命名的区级名医工作室。充分发挥区医疗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作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大力推行门诊预约就诊服务,提高医院门诊预约就诊率。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现区属医院所有病区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鼓励区内医院参加并获得国际医疗质量标准认证,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要求。积极推进区内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为具备相应保险人士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三)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把西城区建设成水平一流的中医药综合服务示范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节同步举办具有西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普及。传承、发展民族医药,在北京市回民医院创建北京市回医药研究所,定期举办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文化精品展,把北京市回民医院打造成北京市民族医药建设的示范点。加强中药制剂的传承与保护,建设一所区级中药制剂中心,发展一批院内中药制剂产品。建立一所区级中医药技术指导中心,加强中医药技术的培训、推广和交流。推进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基层中医药技术服务规范。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药服务项目,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面。探索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文化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四)加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建设,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设置率达到100%,能够提供康复住院服务的区属医院进一步增加。完善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康复学科建设,把展览路医院打造成为能够提供综合性康复护理服务的康复特色医院和区级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辅具服务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供康复、长期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五)提高老年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区域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区属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和老年病房建设,将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建设成以老年康复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成区级老年病诊疗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上门巡诊、护理等健康延伸服务。鼓励辖区现有社会资本办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及康复护理机构,或调整院内现有资源发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养老机构和居民家庭,为老年人群提供连续、全程服务。(六)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在符合本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或现有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转型,提供特色专科、康复、长期护理、临终关怀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补充。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国际化医疗机构或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区域高端医疗资源配套,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逐步完善医疗机构准入退出机制。积极发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行业自律。专栏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01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继续加大现有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力度,再筛选20个临床重点专科或现有临床重点专科的细分学科予以重点扶持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区级特色临床重点专科;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以优秀专家名字命名的“西城区名医工作室”。02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项目 开展中医药传承工程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力争至2020年累计建成 15 个传承工作室;开展国家级和北京市市级中医传承工程,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师带徒”项目支持力度,力争至2020年累计培养56名中医传承人;建立区级中药制剂中心。03 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 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在辖区所有中医医院从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方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节同步开展具有西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04 康复护理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在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科,有条件的区属医院设置康复科和康复病房,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培养一批康复护理人才;将展览路医院建设为区级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三、强基固本,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守门人作用(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服务人口规模变化等,调整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健全15分钟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鼓励新建或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区域内养老机构联合建设,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试点建设与国际全科诊所接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设备,打造温馨环境,实现标识、风格、颜色、着装和设备的五统一,改善群众就医体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探索将有条件的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管理,提供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二)提升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区属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紧密管理,实现每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上级主管区属医院,并在社区上级主管区属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科、中医科、康复科、精神科建设,有条件的机构适度发展妇科(妇女保健)、儿科(儿童保健)、口腔等专业科室,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满足辖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利用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专家为全科医生提供技术支持。逐步确立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其服务规范。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诊区建设,建成标准统一的“中医馆”,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社区护理服务,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把老年人作为家庭医生服务重点签约服务对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三)大力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制度推进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订服务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和稳定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实现有意愿的人群100%签约。签约服务原则上面向辖区常住人口,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到2020年,力争每万人口拥有的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数量达到3人以上,实现每一个签约家庭拥有一个满意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新建一批优秀的家庭医生工作室,进一步优化签约服务流程,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付费机制,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付费标准和分担原则,签约服务费经考核后用于家庭医生团队激励。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四)实施有针对性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功能,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卫生统计数据、专项调查等信息,定期开展社区卫生诊断,明确辖区居民基本健康问题,制定人群健康干预计划。推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按照人群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人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制定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开展有针对性的全程健康管理。实施好国家和北京市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