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631150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辛亥革命|课后加餐练|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解析:选D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选D项。2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 B东京C南京 D檀香山解析:选B“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描述的是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选择B项。3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房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要改变革命策略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斗争目标不明确解析:选B“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房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表明当时的革命志士要改变革命策略,故B项正确;立场发生动摇、创立革命政党、目标不明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C、D三项错误。4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以看出,这不是武昌起义,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发动的,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故C项错误;秋收起义也是在1927年,故D项错误。5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 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 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解析:选D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但很多人配合革命党人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表明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故D项正确;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击了清廷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B、C三项错误。61911 年 10 月 15 日,上海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这表明()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中华民国业已成立C时局突变,舆论混乱 D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解析:选C“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表明时局突变,舆论混乱,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D两项是在1912年,排除。7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解析:选B根据材料“1912年元旦”等信息可知应选B项。8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玉音。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解析:选B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逊位”这一关键词,可以判断漫画反映了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解析:选D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革命胜利果实,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排除。10梁启超在1915年曾回忆辛亥革命:“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思想D社会各界拥护共和制度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君主制度已失人心,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是在1912年,故B项错误;C、D两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摘编自人民日报等(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价值,并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共赢双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谈判方式、辛亥革命的结果等方面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再从妥协方式实现共和、避免社会动荡等方面说明其历史意义。第(2)问,结合材料一“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材料二“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作、协商、共赢等方面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价值,再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回答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答案:(1)内涵:指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通过谈判、对话方式达到了革命的直接目标,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意义:在各方妥协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国实现了共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极小的代价、避免社会动荡达到革命的目标,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最大价值:合作、协商、共赢的价值理念。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和国家统一结合起来等。|课后拔高练|1(2018.4浙江卷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解析:选A上述言论宣传“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意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出与“二次革命”、“亚洲觉醒”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出改良道路行不通,故B、C、D三项错误。2(2018江苏卷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3(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4(2017上海卷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 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解析:选D材料宗旨是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洋务运动前后处于清朝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百日维新属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不会出现“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清朝统治危机,阻止革命的爆发,与“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不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与“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相符,故D项正确。5(2015北京卷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