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测试一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627317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测试一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测试一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测试一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测试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选C项;西周的政治制度方面承袭商朝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依然有着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然有借助神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排除D项。2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解析:选C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建立了一批国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选C项;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排除B项;夏朝已开始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相挂钩,排除D项。3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解析:选A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A项;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表述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排除D项。4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解析:选B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大夫势力所瓜分,并且被周王室承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故选B项;晋国被异姓韩、赵、魏三家所瓜分,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三家分晋”问题的实质,排除A项;韩、赵、魏三家分晋,这只是在晋国出现的现象,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右”,排除C项;通过“三家分晋”这一史实,说明周王室权威的逐渐减弱,不是加强,排除D项。5每逢节假日,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 ()A夏 B商C西周 D秦朝解析:选C题干中“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反映的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血缘关系,显示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故选C项;夏朝确立的制度有王位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商朝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秦朝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6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主要反映了 ()A分封制的职责和权限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C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 D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解析:选B题干的主要意思如下:西周通过分封“九族”,使诸侯归心,使百姓服从统治,使九族至亲和睦。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B项;题干主要论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开始萌芽,排除C项;在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排除D项。7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解析:选D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材料既没体现分封制又巩固不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不能说“保障了”应该说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排除C项。8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解析:选B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形成了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说明秦朝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印章不能体现“车同轨、书同文”,排除A项;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说法绝对,排除C项;“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9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解析:选A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权力,名位制度还延伸到皇亲国戚,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排除B项;皇位的继承与称呼无关,排除C项;应该是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与众不同,排除D项。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 ()A恢复传统官制 B减少决策失误C强化专制统治 D完善中枢机构解析:选C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丞相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故选C项;传统官制是世卿世禄制度,排除A项;置丞相是为了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B、D两项。11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解析:选B三公中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故选B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A项;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排除D项。12“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解析:选D西周的这套制度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代,故选D项;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了,排除A项;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C项。13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解析:选B根据材料“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知多从官员的道德方面加以规范,故选B项;秦国以法家治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官员的道德规范,排除C、D两项。14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这种智慧体现在()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解析:选B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国实力就被削弱,符合题干之意,故选B项;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并且,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题干中的谋逆事件就是郡国并行制的结果,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代创设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15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解析:选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16“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解析:选C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C项;世袭制度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B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排除D项。17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解析:选B材料中前者为唐朝三省的职能描述,后者为元朝中书省职能的描述,故选B项;“汉朝”承秦制,初为三公九卿制,后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A项;“清朝”没有材料中所见到的“丞相”,排除C项;“宋朝”中书门下省合并为一起,不存在“驳正”情况,排除D项。18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解析:选B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选B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排除C项;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排除D项。19有学者评价(元代)行省时指出:“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行省()A掌管国家一切军政要务B管辖范围广阔但无自主权C长官不再由中央直接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解析:选D题干“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强调行省像分封的诸侯那样有镇守的职能,但不具备诸侯的权利,因为行省重要事项需要向中央汇报,受中央节制,故选D项;掌管国家一切军政要务是中央的中书省和枢密院,排除A项;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项;行省长官由中书省派出,排除C项。20“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解析:选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就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选A项;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废除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21明朝嘉靖皇帝曾20 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 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 ()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 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选用得力大臣相助 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解析:选D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却始终大权在握,故选D项;材料没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A项;明初废丞相,不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嘉靖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排除C项。22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 B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C军机处的设立 D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解析:选B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体现,故选B项;明代内阁执掌机要,地位尊崇,而清代内阁被边缘化,少干预政事,地位下降,题干本身涉及的是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设问方向,排除A项;军机处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象征,排除C项;材料与宦官专权无关,且清代不存在宦官专权,排除D项。23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有“选贤”功能的汗位推选制,但汗位继承人必须在皇室嫡亲血脉的“八王”范围内推选。这说明当时清朝 ()A完全承袭明朝的权力继承制度 B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C继承制度保证了继承人的贤能 D权力继承机制受宗法观念影响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汗位推选制度虽有选贤功能,但继承人必须在“八王”范围内,由此可见当时清朝权力继承机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A错在“完全”;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继承制度的客观效果,且说法绝对,排除C。24根据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B正式统率内阁、六部的权力机构C隶属于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D总揽军国大政并牵制内阁解析:选C从示意图可得军机处直接接受皇帝领导处理政务,故选C项;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正式统率内阁、六部,排除B项;皇帝总揽军国大政,排除D项。25“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在清代()A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 B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C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 D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解析:选B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说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材料“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反映出军机处凌驾于内阁之上,内阁的权力削弱,排除A项;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军机大臣不等同于宰相,排除C项;军机处是在内阁之外设立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一图二材料二: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基本趋势。(6分)(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旗帜鲜明地指出你是否赞同材料二“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的说法”,并说明理由。(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朝、外朝”得出汉代中外朝制,由材料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得出隋唐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趋势,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得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第(2)问,第一小问是否赞同,由材料二“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得出赞同;第二小问理由,结合君主专制的积极影响得出答案;或者由材料二“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得出反对,结合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得出答案。答案:(1)制度:内(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2)赞同,理由:君主专制适应了封建国家发展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修建公共工程、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反对,理由:君主专制完全以维护皇权为中心,使得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君主专制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在思想上愚弄百姓、行动上约束人民,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科技进步。27(20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可知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姻亲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所学,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皇帝指秦始皇,他废分封行郡县,可知该制度为郡县制。第二小问进步性,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打破了世袭制,从而实现了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第(3)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三“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人为打断自然地理界限与区域联系,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三“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小问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第(4)问,材料一主要涉及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材料二主要涉及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三主要涉及元朝的行省制,因此可知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28(12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千年,至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百度百科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历代踵行”,可知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可知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越来越公平公正。第(2)问,根据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结合所学,可知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公平公正。(2)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