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2034715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高中数学公式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大学高中数学公式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大学高中数学公式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公式大全 包含大学高中以内的所有公 希望大家在数学上有所建树常见公式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有且只有一条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互相平行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5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定理3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 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3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 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 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 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 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 直线L和O相交 dr 直线L和O相切 d=r 直线L和O相离 dr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 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 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 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 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 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 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 两圆外离 dR+r 两圆外切 d=R+r 两圆相交 R-rdR+r(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内含dR-r(Rr) 136 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 定理 把圆分成n(n3):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 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 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 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 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 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 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h 圆锥侧面积 S=1/2*c*l=*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r2h 基本公式(1)抛物线y = ax2 + bx + c (a0) 就是y等于a乘以x 的平方加上 b乘以x再加上 c 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0时开口向上 a 0时函数图像与y轴正方向相交 c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按标准椭圆方程:长半轴a,短半轴b 设 =(a-b)/(a+b) 椭圆周长 L(a+b)(1 + 2/4 + 4/64 + 6/256 + 258/16384 + .) 简化:L1.5(a+b)- sqrt(ab) 或 L(a+b)(64 - 34)/(64 - 162)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球物体 体积计算公式椭圆 的 长半径*短半径*高 (3)三角函数和差角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 - sinBcosA ; cos(A+B)=cosAcosB - sinAsinB ;cos(A-B)=cosAcosB + sinAsinB ;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 cot(A+B)=(cosAcotB-1)/(cosB+cotA) ;cot(A-B)=(cosAcotB+1)/(cosB-cotA) ;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 sin2A=2sinAcosA=2/(tanA+cotA); 另:sin+sin(+2/n)+sin(+2*2/n)+sin(+2*3/n)+sin+2*(n-1)/n=0 ; cos+cos(+2/n)+cos(+2*2/n)+cos(+2*3/n)+cos+2*(n-1)/n=0 以及 sin2()+sin2(-2/3)+sin2(+2/3)=3/2 ;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 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万能公式: sin=2tan(/2)/1+tan2(/2) cos=1-tan2(/2)/1+tan2(/2) tan=2tan(/2)/1-tan2(/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cos(A-B) ;-2sinAsinB=cos(A+B)-cos(A-B) ;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 降幂公式 sin²(A)=(1-cos(2A)/2=versin(2A)/2; cos²()=(1+cos(2A)/2=covers(2A)/2; tan²()=(1-cos(2A)/(1+cos(2A);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诱导公式 公式一: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sec(2k)sec (kZ) csc(2k)csc (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k360)sin(kZ) cos(+k360)cos(kZ) tan (+k360)tan(kZ) cot(+k360)cot (kZ) sec(+k360)sec (kZ) csc(+k360)csc (kZ) 公式二: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sin (kZ) cos()cos(kZ) tan()tan(kZ) cot()cot(kZ) sec()sec(kZ) csc()cs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180+)sin(kZ) cos(180+)cos(kZ) tan(180+)tan(kZ) cot(180+)cot(kZ) sec(180+)sec(kZ) csc(180+)csc(kZ) 公式三: sin()sin(kZ) cos()cos(kZ) tan()tan(kZ) cot()cot(kZ) sec()sec(kZ) csc)csc(kZ) 公式四: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sin(kZ) cos()cos(kZ) tan()tan(kZ) cot()cot(kZ) sec()sec(kZ) cot()cs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180)sin(kZ) cos(180)cos(kZ) tan(180)tan(kZ) cot(180)cot(kZ) sec(180)sec(kZ) csc(180)csc(kZ) 公式五: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sin(kZ) cos(2)cos(kZ) tan(2)tan(kZ) cot(2)cot(kZ) sec(2)sec(kZ) csc(2)cs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360)sin(kZ) cos(360)cos(kZ) tan(360)tan(kZ) cot(360)cot(kZ) sec(360)sec(kZ) csc(360)csc(kZ) 公式六: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cos(kZ) cos(/2)sin(kZ) tan(/2)cot(kZ) cot(/2)tan(kZ) sec(/2)csc(kZ) csc(/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90)cos(kZ) cos(90)sin(kZ) tan(90)cot(kZ) cot(90)tan(kZ) sec(90)csc(kZ) csc(90)sec(kZ)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cos(kZ) cos(/2)sin(kZ) tan(/2)cot(kZ) cot(/2)tan(kZ) sec(/2)csc(kZ) csc(/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90)cos(kZ) cos (90)sin(kZ) tan (90)cot(kZ) cot (90)tan(kZ) sec (90)csc(kZ) csc (90)sec(kZ) 3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3/2)cos(kZ) cos(3/2)sin(kZ) tan(3/2)cot(kZ) cot(3/2)tan(kZ) sec(3/2)csc(kZ) csc(3/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70)cos(kZ) cos(270)sin(kZ) tan(270)cot(kZ) cot(270)tan(kZ) sec(270)csc(kZ) csc(270)sec(kZ) 4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3/2)cos(kZ) cos(3/2)sin(kZ) tan(3/2)cot(kZ) cot(3/2)tan(kZ) sec(3/2)sec(kZ) csc(3/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70)cos(kZ) cos(270)sin(kZ) tan(270)cot(kZ) cot(270)tan(kZ) sec(270)csc(kZ) csc(270)sec(kZ) (4)反三角函数arcsin(-x)=-arcsinx arccos(-x)=-arccosx arctan(-x)=-arctanx arccot(-x)=-arccotx arc sin x+arc cos x=/2 arc tan x+arc cot x=/2 (5)数列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 等差数列前n项和:Sn=n(A1+An)/2 =nA1+n(n-1)d/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 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1-qn)/(1-q) =(a1-a1qn)/(1-q) =a1/(1-q)-a1/(1-q)*qn (n1)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6)乘法与因式分解因式分解 a2-b2=(a+b)(a-b) a22ab+b2=(a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a33a2b+3ab2b3=(ab)3 乘法公式 把上面的因式分解公式左边和右边颠倒过来就是乘法公式 (7)三角不等式-|a|a|a| |a|b-bab |a|b-bab |a|-|b|a+b|a|+|b| |a|b-bab |a|-|b|a-b|a|+|b| |z1|-|z2|-.-|zn|z1+z2+.+zn|z1|+|z2|+.+|zn| |z1|-|z2|-.-|zn|z1-z2-.-zn|z1|+|z2|+.+|zn| |z1|-|z2|-.-|zn|z1z2.zn|z1|+|z2|+.+|zn| (8)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wx1= -b+(b2-4ac)/2a x2=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x1+x2=-b/a ; x1*x2=c/a 判别式= b2-4ac=0 则方d程有相等的个实根 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实根 0,且a1,M0,N0,那么: 1、alog(a)(b)=b 2、log(a)(a)=1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log(a)(M)-log(a)(N); 5、log(a)(Mn)=nlog(a)(M) 6、log(a)M(1/n)=log(a)(M)/n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 *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r2 圆柱侧面积 S=c*h=2*h 圆锥侧面积 S=1/2*c*l=*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r2h 图形周长 面积 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 =2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 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 p(p - a)(p - b)(p - c) (海伦秦九韶公式) (p= (a+b+c)/2) 和:(a+b+c)*(a+b-c)*1/4 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r/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4r 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S 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注: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等价 | a b 1 | S=1/2 * | c d 1 | | e f 1 | 【| a b 1| | c d 1|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 e f 1 | ABC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 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 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 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 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直径 圆的周长=d= 2r 圆的面积= r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高长)2 s=2ab+bc+ca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abc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r2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 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平面图形 名称 符号 周长C和面积S 正方形 a边长 C4a Sa2 长方形 a和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其中s(a+b+c)/2 Sah/2 ha边上的高 ab/2sinC s周长的一半 s(s-a)(s-b)(s-c)1/2 A,B,C内角 a2sinBsinC/(2sinA) 概率公式定义:p(A)mn, 全概率公式(贝页斯公式) 某事件A是有B,C,D三种因素造成的,求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p(A)=p(A/B)p(B)+p(A/C)p(C)+p(A/D)p(D) 其中p(A/B)叫条件概率,即: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 伯努力公式 是用以求某事件已经发生,求其是哪种因素的概率造成的 好以上例中已知A事件发生了,用柏努力公式可以求得是B因素造成的概率是多大,C因素,D因素同样也求 古典概型 P(A)=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基本事件总数 几何概型 P(A)=A面积/总的面积 条件概率 P(A|B)=Nab/Nb=P(AB)/P(B)=A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概率的性质 性质P()=0. 性质(有限可加性)当n个事件A1,An两两互不相容时:P(A1.An)=P(A1)+.+P(An) 性质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P(非A) 性质当事件A,B满足A包含于B时:P(BnA)=P(B)-P(A),P(A)P(B) 性质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 性质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B-A)=P(B)-P(AB) 性质(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AB)=P(A)+P(B)-P(AB) 几何公理线 角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15 定理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6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7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8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9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0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2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5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7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8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9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0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1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2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46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7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8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49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2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4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5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59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0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1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2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3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4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5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6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7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68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9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0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1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2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4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5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6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