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 元昨日战争 第7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鲁人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973702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 元昨日战争 第7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鲁人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 元昨日战争 第7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鲁人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 元昨日战争 第7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鲁人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大智若鱼 人活在世上,与鱼游在水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每个人的一生,其实是一条河流,生是上游,死是下游。每一条河流都要拐这样那样的弯,没有一条河流是直的这是所有的鱼都懂得的一个最浅显也最伟大的道理。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些人却不是这样,总以为人生的道路笔直平坦,受到一点挫折,就彷徨,失意,忧郁,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更有要死要活的大智若鱼,首先要做的第一条就是像鱼那样,承认所有的河流都是弯的,承认平静的同时也承认激流,承认清澈的同时也承认浑浊,承认夏日洪水的一泻千里,也承认冬日寒风的冰封三尺。另外,每一条鱼都明白,再大的河流,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汇成,没有哪一滴水能够脱离河流这个集体而与大海成功私奔。微感言:_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赏读: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赏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赏读: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一、作者视窗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4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代表作品有国语春秋左氏传。秉笔直书左丘明史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你,左丘明,秉笔直书,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所以文心雕龙才有“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的名句,才有司马迁编撰史记较多直接采用左传中的史料的佳话。你认为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你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你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你与孔丘同为春秋人,而孔丘曾以你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你的这些话,就是你左丘明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见证,是你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的见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说的就是你,左丘明!二、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很自然了。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阙秦() 杞子() 共其乏困()逢孙() 君之薄() 函陵()答案FnyzhuquqnpnbHn2通假字共其乏困_通_,_秦伯说_通_,_失其所与,不知_通_,_何厌之有_通_,_无能为也已_通_,_答案“共”“供”供给“说”“悦”赞同,高兴“知”“智”明智“厌”“餍”满足“已”“矣”句末语气词3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_若舍郑以为a东道主ba古义:_今义:_b古义:_今义: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_亦去之古义:_今义:_敢以烦执事古义:_今义:_共其乏困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4一词多义贰鄙敝许微其焉答案从属二主;不专一;“二”的大写;再,重复把作为边邑;庸俗,鄙陋;看不起,轻视损害,衰败;疲惫;坏,破旧;德行不高的人答应;赞同;约数;表处所没有;隐蔽,不显露;幽微,精妙;卑贱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5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特点:_是寡人之过也。句式特点:_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特点: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式特点:_答案状语后置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_与郑人盟:_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_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朝济而夕设版焉:_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_(2)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阙秦以利晋:_烛之武退秦师:_若不阙秦:_动词用作名词君亦无所害:_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因人之力而敝之:_邻之厚,君之薄也:_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_共其乏困:_答案(1)驻扎结盟在夜晚向东在早上;在晚上把当做边邑(2)使灭亡使获利使退却使减少害处恩惠,好处(3)扩张,延伸损害变雄厚;变薄弱远地,指郑国缺少的东西7文句翻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_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_答案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四、文白对译烛之武退秦师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郑:春秋时诸侯国之一。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其:代词,指郑国。无礼于晋:对晋国无礼。于晋,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且:并且。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文公。若:假如。使:动词,派。烛之武:人名。见:谒见,进见。师:军队。辞:推辞。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为:动词,做,干。也已: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用:任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如今,现在。是:代词,译为“这”。然:连灭亡。可译为“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于:介词,可译为“对”。以烦:以(之)烦。以,拿,用;之,代“亡郑”这足”。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乏。尝:曾经。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有什么满足?厌,满足。“何之有”,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扩张,延伸。封:名词,疆界。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使动用法,使减损,侵损、削减。焉:哪里。之:代词,指土地。利晋:使晋国获得利益。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思考,考一、文本助读【内容概览】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2)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_(3)以乱易整,不武。译文:_答案(1)这是我的过错。(2)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3)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考点链接】判断句的特点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句式:南冥者,天池也。“皆”“乃”句式:吾乃常山赵子龙。“为”“是”句式:余为伯儵。“非”“否”“莫”否定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语意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揣摩其中规律。(1)夜缒而出答: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_(3)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答:_答案(1)在夜晚。(2)每天。(3)一天天。文言文中时间名词作状语。【考点链接】时间名词作状语解读: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置于谓语动词前时,往往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间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了。指津: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有三种情况: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时”。表示渐进。时间名词“日”放在形容词之前作状语,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在一天天地变化。一般译为“一天天”。三、师生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答:_答案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得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番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一、文本审美(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二、写法迁移【角度一】烛之武,一位老人,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如果没有一生不断的积蓄,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爱国的热情,试问如何可以成功?【我来练笔】请选择一个侧面,写一段300字左右赞美烛之武的文字。答:_答案示例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角度二】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我来练笔】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则短文,不少于300字。答:_答案示例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晏子出使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壶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