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97108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训练一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示考场上,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从内容、结构、语法、逻辑、论证等角度的精准比对。如果再懂点下面的小技巧,会让你选得既快又准。1.逆向选择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或是“一对三错”,或是“一错三对”。如果题干明确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错误,考生若无把握确认哪一个错误时,可以把有把握认定的正确选项一一挑出来,剩下最后一个没有把握的选项,即为错误选项。同理,如果题干明确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正确,考生又无把握确认哪一个正确时,不妨把自己认定的错误选项一一排除,剩下的最后一项即为正确选项。因此,学会逆向思维,运用逆向选择法解答此类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简言之,选不出错误选项,你就先选正确选项;选不出正确选项,你就先选错误选项。2.切片比对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不少选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表述语句比较长,有的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多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信息点多而且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对于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比对法”来解答。即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看相关片段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3.逻辑推理法论述类文本具有论证灵活、行文自由、主观性强的特点,命题人也就常常会设立一些似是而非或者违背常理的选项,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初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特别是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运用“逻辑推理法”判断正误,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答题效率。对有些选项往往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推理即可确定其正误,而不需要对照原文作细致的比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灵感、顿悟等。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少甚至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情欲、本能和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例如,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当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明显,尽管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试图消解理性,但谁也无法否认,无论是“意志”还是“情感”,都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必然包含认知的成分。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理性是人类用逻辑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及相关活动,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B.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非理性虽然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但具有积极作用。C.理性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且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不能直接促使科学活动取得成就,但可提供支持。D.理性可无条件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非理性作为心理现象可用于研究人和世界的本质。答案C解析A项“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以偏概全,非理性包含了“本能意识或无意识”和“非逻辑的认识形式”。B项“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因果倒置,理性因为只有工具性才不具备积极能量。D项张冠李戴。选项是传统科学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的各自观点,未必是事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注重抽象概念和具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论证,厘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B.虽然特点和作用迥异,但理性和非理性有共存的必要和必然,事实上,它们一起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C.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之间可能只有非理性联系,但是非理性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能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D.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但不可否认,人的知识获取行为,必须依靠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作。答案D解析“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错,由原文最后一句“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可知。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答:_答案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在科学活动中的互补(互相依存)关系。(或:科学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及互补关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郑劭荣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答案B解析“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是在元代。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答案D解析没有否定。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答:_答案不立文字,口耳相传;以“提纲本”为基础;有一定程式、套路;演员即兴发挥;具有历史传承性;具有民族性。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