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四 分析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或内涵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94190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四 分析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四 分析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四 分析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训练四分析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或内涵练前提示散文中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物象,前者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的散文中,后者主要出现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从考试的角度看,是以后者为重点的。把握形象的特点或内涵,首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再进行整合、提炼、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这一形象特点或内涵的准确判断;最后要结合文章写作背景,适当拓展。对于物象应注意由外而内地分析概括:明了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再把握其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注意形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不顾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随意拔高或贬低,有失偏颇。分析内涵时不可只把目光集中在某一点上,应从相关部分甚至全文来寻找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的另一番风采。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答案B解析“生活艰辛苦闷”无中生有。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作用: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答:_答案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太阳雨林清玄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要回家做晚餐,母亲快乐地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突然,为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奔跑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将军喊了一声:“冲呀!”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平常我听到大雷声都要哭的,那一天却没有哭,就像第一次被鹅咬到屁股,意外多过惊慌。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意思。她淡淡地说:“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打在身上,微微发疼。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真是美极了。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不慌不忙地继续把未采收过的芋梗采收完毕。记得她曾告诉我,如果不把粗的芋梗割下,包覆其中的嫩叶就会壮大得慢,在地里的芋头也长不坚实。把芋梗用草捆扎起来的时候,母亲对我说:“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作日头雨,也叫作三八雨。”接着,她解释说:“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我们在田里对话就像家中一般平常,几乎忘记是站在庞大的雨阵中,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打在头上会痛吧!”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大的芋叶,让我撑着。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旗尾溪里奔流,可见这雨虽短暂,是多么巨大。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于刚刚的一场雨。“这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田埂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每年到了夏天,台风过后,我们小孩子会相约到旗尾溪“看大水”,看大水淹没了溪洲,淹到堤防的腰际,上游的牛羊猪鸡,甚至农民们就会默然肃立,不能言语。呀!从山水与生命的远景看来,人是渺小一如蝼蚁的。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人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与自然的律则缺少敬畏的缘故。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记得我小时候遇过几次大台风,从家里的木格窗,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却也同时感受到无比的大力,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所谓的“三八雨”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三八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的风雨而轻易得感冒。在苏东坡的词里有一首水调歌头,是我很喜欢的,他说: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人生广大的倒影里,原没有雌雄之别,千顷山河如镜,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最爱的是末后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三八雨,即西北雨,又叫日头雨。母亲认为偶尔淋这种雨,以后面对风呀雨呀就不容易感冒。B本文写了作者幼时随母亲在田里劳动突然遇雨的一件事,并由此产生对太阳雨的一些感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同。C本文写景生动,叙事平实,古典诗词的引用又增添了典雅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D“乌云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始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答案C解析A项“三八雨,即西北雨”错。“三八雨”只是“西北雨”的一种。B项“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同”错,本文偏重说理,背影偏重抒情。D项“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错,本文流露的主要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答案有人生经验和智慧:母亲知道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母亲告诉“我”要把粗的芋梗割下,在地里的芋头才能长得坚实。母亲知道日头雨是很肥的,对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母亲认为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就不会轻易得感冒。母亲三言两语解开太阳雨这个人生谜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界限。爱子情深:母亲不断地向“我”传授她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母亲看“我”被雨打痛,顺手割下芋叶给我撑着。热爱土地和劳动:母亲认为日头雨是很肥的,对土地最好。母亲带着“我”快乐地采芋梗。下大雨母亲也坚持把农活干完。从容淡定:面对突来的大雨,母亲淡淡地说不要紧,雨不一定会下过来。在大雨中不慌不忙地继续劳作。在大雨中家常般地给“我”讲解什么是“三八雨”。6根据本文,请谈谈你对“任何事物都有界限”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示例)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人要自见渺小,常怀敬畏之心,克制欲望。人生风雨有尽时,偶尔经受,反而让人更加坚强。面对突发的人生风雨,要相信风雨终会过去,心存浩然之气,搏击风浪。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