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753086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课鸿门宴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成五采:_(2)距关,毋内诸侯:_(3)张良出,要项伯:_(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6)令将军与臣有郤:_(7)因击沛公于坐:_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今义:_(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今义:_(3)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_今义:_(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谢(2)幸(3)去(4)足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_(2)籍吏民:_(3)范增数目项王:_(4)刑人如恐不胜:_(5)沛公欲王关中:_(6)道芷阳间行:_(7)于是项伯复夜去:_(8)吾得兄事之:_(9)日夜望将军至:_(10)常以身翼蔽沛公:_(11)头发上指:_(12)间至军中:_(13)项伯杀人,臣活之:_二、虚词(1)且(2)然(3)为(4)之三、文言句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6)若属皆且为所虏:_(7)吾属今为之虏矣:_(8)欲呼张良与俱去:_(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_(11)贪于财货:_(12)具告以事:_(13)长于臣:_(14)不然,籍何以至此:_(15)客何为者:_(16)沛公安在:_(17)大王来何操:_四、文句翻译(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_(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译文:_(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译文:_(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_1如何认识刘邦这个人物形象?_2项羽在本文中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故事情节来刻画他的?_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_4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鸿门宴怒视并指斥项羽,为什么项羽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对他加以赞赏?_映衬、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文本回顾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项羽刘邦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授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映衬、对比、烘托的手法能使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技法点拨运用烘托手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可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可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幽谷前后的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静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写作练习依据学过的教材中的映衬对比手法写一片断。_答案自主梳理一、1(1)“采”通“彩”,色彩。(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3)“要”通“邀”,邀请。(4)“倍”通“背”,背叛。(5)“蚤”通“早”,早些。(6)“郤”通“隙”,隔阂,嫌怨。(7)“坐”通“座”,座位。2(1)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我国的一个省份,山东省。(2)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4)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1)动词,谢罪、道歉/动词,感谢/动词,辞谢、告别(2)动词,宠幸、亲近/副词,幸亏、幸而(3)动词,距离/动词,离去、离开(4)副词,足够/“足”和“下”构成复合词,表示对别人的敬称/副词,配,值得4(1)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名词用作动词,造官吏册和户籍册(3)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4)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5)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6)名词用作动词,取道(7)名词作状语,连夜(8)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9)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10)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1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1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二、(1)副词,将/副词,将要/副词,况且(2)转折连词,可是/指示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动词,任,做/介词,替,给/介词,被/动词,作为/表判断,是/句末语气词,呢(4)动词,到/代词,代这件事/代词,代“项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代指“项伯”/定语和中心语间的结构助词,译为“的”三、(1)(5)为判断句(6)(7)为被动句(8)(10)为省略句(11)(13)为介宾短语后置句(14)(17)为宾短语前置句四、(1)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希望你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详细地告诉项将军。(3)多次举起佩带的玉玦来向项羽示意。(4)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文本探究1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了与项羽的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2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而不见。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置之坐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3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4对樊哙越礼闯宴之举,项羽不但未生反感,反而赞赏不止,这正是他本人思想性格所致。首先,项羽是重义之人。只要刘邦不想王关中,向他赔礼道歉,他就会以“义”为重,放过刘邦。其次,项羽有骄矜之气,致使他过低地估计了刘邦,加上刘邦曲意奉承,假意迎合,使他动了“不忍”之心。其三,项羽既有骄矜之心,难免刚愎自用,对群臣左右言行举止根本不加注意,项伯以私害公他不知晓,范增反复暗示他视而不见,项庄舞剑之意他毫不理会。如此一来,当樊哙闯宴怒视项羽,项羽只是“按剑而跽”而已,他因重义自然就赞赏樊哙。樊哙立而饮项羽赐酒,切而啖项羽所赐生彘肩,自然使项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樊哙指斥之言也多含奉承项王之意,又满足了他自矜功伐之心,项羽自然不会对樊哙反感,只能对这位“壮士”以礼相加了。写法探究示例“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个浑身黑色”与老栓互为映衬、对比)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