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 专题二 选择题快练五(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467405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 专题二 选择题快练五(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 专题二 选择题快练五(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 专题二 选择题快练五(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择题快练五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节选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答案C解析A项由原文第一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可知,文章并不是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只是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B项“因为历经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知“历经五千年”和“内容广泛,思想深邃”是承接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D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的作用,有准确的写作指向。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D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答案B解析“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的作用”错,文章多次提到普通群众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所谈的对象应是着眼于普通群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答案D解析“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错,由最后一段“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可知,应是普通群众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材料一: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开放,近年来网上书店发展迅速,除经营纸质图书之外,还同时推出以电子阅读器为介质的电子图书,网上书店图书的低价和随时随地的手机便捷阅读都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除了外界环境的冲击之外,实体书店自身的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城市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购书环境不够时尚、便捷的问题,虽然多数书店都在不同楼层设置有电脑查询,但是由于每一楼层的图书分布不同,即便查到需要的图书信息,仍然需要去不同楼层寻找,购物体验不佳。其次,实体书店的采购和销售等供应链不够畅达,导致一些社会热点的图书不能及时上架,错过了图书的最佳销售时机。最后,实体书店自身经营的运营成本过高,导致书的价格相较于网上书店过高,甚至因此而分流不少对于实体书店有着较高依赖和忠诚度的读者。(摘编自罗婉榕、甘志霞大数据时代实体书店营销策略研究,科技资讯2017年第22期)材料二:图12009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亿元)及增速图2国民不同阅读形式倾向调查情况(摘编自2017年我国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现状及纸质阅读情况分析,“中国报告网”)材料三: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融入都市生活的新场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阅读方式上,65.9%的受访者倾向于纸质书阅读,20.1%的受访者则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阅读,还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一些专门的电子阅读器来阅读。这就是说,目前倾向于纸质阅读的人群仍比选择电子阅读的人群多了一半。在这个比例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纸质阅读的提供者传统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实体书店的各种签售、讲座和读者交流等活动,哪怕在线上可以进行,但不如面对面交流让人更期待。实际上,读了一本书,进而想见作者,很符合人之常情。(摘编自魏英杰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光明日报2016年7月12日)材料四:实体书店受到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数量和销量下滑严重,大约2013年到达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实体书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实体书店提供的不仅是出版物的卖场,还提供了复合式的精神文化体验空间,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满足多样化的阅读文化消费,与文化名人相遇,参与文化活动,这种场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业尤其是线上无法相比的;二是实体书店具有媒介的属性,线下活动作为传播学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众传播丰富的内容;三是围绕着书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销售和各类活动的举办带来人气,实体书店通过转移这些人流给所出租的物业而实现收益,这与传统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相同。实体书店已经不是简单的媒介,它提供了实体性、体验性、精神性、综合性的消费,以营造的主题场景、提供的现场感等各种复合方式打造了一种现代时尚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和现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紧紧相扣。(摘编自刘娥当书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圳商报2018年1月17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9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起伏不定,前三年呈增长态势,之后连续两年下滑,2014年出现反弹,2016年又略有下滑。B2009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除2011年、2014年呈正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16年增长率为8年最低。C2017年阅读形式倾向调查表明,仍有51.60%的人倾向纸质阅读,但随着电子阅读的崛起,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纸质阅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D实体书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民阅读形式中,“在手机上阅读”达33.80%,是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错,其中2010年、2015年均为正增长。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电子阅读的兴起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只要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群还在,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B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引领现代人更高的文化需求,要求实体书店必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场景。C实体书店能很好地提供复合式精神文化体验空间,给读者一种现场参与和交流的场所感,而网上书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优势。D现在的实体书店有特定的盈利模式,除了通过销售出版物获得收益之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读者交流等各类活动销售其他商品实现收益。答案C解析A项“但只要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群还在,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在纸质阅读人群和选择电子阅读人群的比例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B项“要求实体书店必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错,应是不一定要求实体书店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D项“销售其他商品实现收益”错,于文无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补课聂连新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惬意。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凶神恶煞一样,指手画脚,如今又侍候大老爷们似的,低头哈腰。桂花这个那个的交代了一番,就风风火火地去接聂志刚的班。聂志刚吃第三碗饭的时候,桂花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了:“你这死脑筋,十足的书呆子,连自家的三厢地都认不出来,还不如趁早找块石头,一头撞上!”什么?忙活了大半天,都做无用功了!聂志刚怎么也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河边那块三厢地他是去过的,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他亲手给辣椒苗施的肥,今儿上午的时候,辣椒枯枝还竖在那儿呢。桂花气得跺脚:“猪啊,去年就你家种了辣椒?咱家的三厢地在河东知不知道?你去瞧瞧,你学雷锋帮谁做好事了?”难道真的弄错了?聂志刚被桂花放连珠炮似的一通臭骂,自觉理亏,不敢申辩,只一声不响跟了桂花往河边走。到了河东桂花认定的那块地,两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家的三厢地已叫谁翻过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里,泥土磕得细碎。从又湿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地刚翻过不久。咦,这就奇了,他聂志刚错翻了别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地被别人帮着翻了。难道是那块地的主人回报他聂志刚慷慨行为的结果?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不直接打声招呼?聂志刚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土埂边缘找到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脚印,脚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码长。聂志刚想起来了,一定是他们班里那几个后进生那有一个疯子母亲的黄小东,那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带管长大的聂芒,那上山打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胫骨的李中中,还有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聂志刚没有说什么,回到家里,从书桌上挑了两本教科书,径直向其中一个后进生的家里走去摘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句,既表现出农村教师家庭和事业两头难以顾及,又表现出农村教师的艰辛不易。B第三段通过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表现出聂志刚爽快的心情,想到诗人陶潜弃官归田,也想像陶潜一样,弃业归田,享受田园生活。C桂花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聂志刚强大的后盾,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出一个勤劳顾家、性格直爽的农村妇女形象。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展示出聂志刚情绪的涌动,他对学生的行为心存感动,同时又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要继续前行。答案B解析“弃业归田”错,聂志刚虽然对农村教师的现状也有抱怨和无奈,也向往陶潜那样的田园生活,但从后文可以看出,聂志刚是一个有担当的教师,不会轻易放弃农村教师这个职业。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聂老师的形象,这是一位热爱生活和教育事业,关心照顾后进生,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乡村人民教师。B小说间接写到聂老师班里几个后进生偷偷地为聂老师家翻地,从侧面表现了聂老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C小说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对桂花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桂花虽然会持家,但是性格比较暴躁,为人比较粗鲁,不能够理解和照顾聂老师。D本篇小说展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场景,笔法细腻,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而又不失生动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艺术表现力。答案C解析“不能够理解和照顾聂老师”错,根据文中“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等语句可以看出,桂花还是比较会照顾聂老师的。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第。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榖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是。”卒不就。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兄死,葬洛阳。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注公为哉?”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知河中,诸路阅保甲妨农,论救甚力。除给事中。司马光为政,将尽改熙宁、元丰法度。纯仁谓光:“去其太甚者可也。”左相吕大防奏蔡确党人甚盛。纯仁面谏朋党难辨,恐误及善人。遂上疏曰:“举用正直,而可以化枉邪为善人,不仁者自当屏迹矣。”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改)注慁:打扰。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B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C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D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答案C解析从语境来看,“二字”是指前面的“忠恕”,故不宜断开,排除A、B两项。“接待僚友”和“亲睦宗族”在句式结构上是相同的,前后断开,排除D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毂,皇帝的车驾,常用以指代天子。辇毂之下,指代京师、京城。B台阁,指尚书台等官府,在台阁担任职务的臣子必须是皇帝的近臣。C保甲,古代的户口编制单位,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D朋党,指集团、派别,多是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答案B解析“台阁,指尚书台等官府”错,文中的“台阁”指京城官府。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纯仁事兄如父,不扰公家。兄长有病,范纯仁安排医药饮食居住等,放弃了官职;兄长去世,他凭自家的财力办理丧事。B范纯仁劝民植桑,为政宽仁。在襄城,对有罪而情节较轻的人,根据植桑多少减免所受处罚;在齐州,给囚犯改过自新的机会。C范纯仁举荐人才,没有私心。他奏请选用正直的人,认为这样能同化枉邪之辈;他依据公议荐举人才,不求出于自己门下。D范纯仁为人宽厚,奉行忠恕。他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他与同僚、亲友相处和睦,常常劝诫子弟要责己宽人。答案A解析“放弃了官职”分析有误,应是放弃进京城任官职,仍然在襄城县任知县。参考译文范纯仁,字尧夫,考中皇祐元年进士。以著作佐郎的身份任襄城县知县。他的哥哥范纯祐有心痛的疾病,范纯仁侍奉他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医药、饮食、居住、服饰,他都亲自按时安排。宋庠推荐他担任馆职,他推辞说:“京师,不是我哥哥养病的地方。”富弼责备他说:“台阁的任职难道容易得到吗?何必如此。”最终他没去就职。襄城县百姓不养蚕织丝,范纯仁劝勉百姓种植桑树,有罪而情节较轻的,看他种植桑树多少而减免其所受处罚,百姓更加依赖仰慕(他),后来把桑林称为“著作林”。范纯仁的哥哥去世,葬于洛阳。韩琦、富弻写信给洛阳尹,让洛阳尹帮助范纯仁安葬,安葬后,洛阳尹为事先没听说此事而惊讶。范纯仁说:“我们自家的财力足以办此事,怎能打扰公家呢?”调任齐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轻易偷盗劫掠。有人说:“这种情况严厉治理还不能止息,您一概用宽仁(方式),恐怕不能承担那里的治理了。”范纯仁说:“宽仁出于人性,如果强硬而刚猛,就不能持久。”有掌管刑狱的衙门,关押的囚犯常常满狱,都是犯了盗窃罪而被督促赔偿的屠夫商贩之类。(范纯仁)将他们全部叫到院子里,训诫他们,让他们重新做人,当即释放了,一年后,盗贼减少了大半。主持河中政事,各行省看到保甲制度妨碍农业,上书竭力阻止。(范纯仁)被授予给事中。司马光主持政事,将要全部改掉熙宁、元丰法令制度。范纯仁对司马光说:“去掉其中过分者就可以了。”左相吕大防上奏蔡确同党势力很大。范纯仁当面进谏朋党难以辨别,恐怕误及好人。于是上疏说:“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就可以把枉邪之辈同化为好人,不仁的人自然排除了。”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下呢?”范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错失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仁,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曾经说:“我平生所学,得益于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我)常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责备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范纯仁)在熟睡中去世,享年七十五,谥号“忠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此诗是杜甫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着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答案D解析“境界小巧别致”错,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整体而言是阔大的,而不是小巧别致的,比如,“片片轻鸥下急湍”就显得很阔大。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交代了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了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诗人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答案A解析“一语双关”错,并未提及;“舟中”为实写,并无隐喻。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_。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_,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_。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虽然对“主流”的儒家_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B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C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D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答案B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由于造成的”杂糅,可以删掉“造成的”;二是语序不当,“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应改为“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三是否定不当,“免不了没有”应改为“不免”。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为B。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四分五裂摩肩接踵迥然不同始终不渝B支离破碎摩肩接踵大相径庭始终不渝C四分五裂纷至沓来迥然不同一如既往D支离破碎纷至沓来大相径庭一如既往答案D解析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这里用来修饰“记载”,用“支离破碎”合适。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这里是指“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纷到来,并非人多拥挤,用“纷至沓来”合适。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然不同”语意太重,而且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同,用“大相径庭”合适。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始终不渝: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多就感情、意志、态度、信仰等而言。这里修饰“研究”,用“一如既往”合适。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B“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C而且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D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答案A解析根据前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不仅”与句子主语的关系可判定答案,前后分句应该共用一个主语“他们”,所以排除B、D两项;这里用关联词语“不仅也”表递进关系,因此排除C项。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