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431579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素材思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他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着人生寻找自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一直坚守着心灵的追求。本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官场效劳,然而黑暗的官场却让他选择了辞官归田。他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肯为五斗米束带见乡里小儿,于是洒脱离官归隐。“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即使“草盛豆苗稀”却依然“带月荷锄归”。陶渊明高洁的志趣,如那挺拔傲岸的孤松、清新淡雅的秋菊、涓涓流淌的清泉。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跨越千年的沧桑,仍留在人们的心中。你宁愿与宅边五柳同住,也不愿与朝中高官同舞,勾勒了一道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风景。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你生活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你的刚正不屈,你的气魄犹如巍峨的高山,强硬而正直,将官场中那“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你的现实超脱,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迹,在众多风景中熠熠夺目。你是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秀丽的奇葩,你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你,就是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寻觅生活中的诗意陶渊明在田园里享受到别样的乐趣,发现了一种别样的诗意。他摆脱了官场的一切应酬和案牍,一个人在幽静的居室中,赏庭前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有时耳畔还隐隐传来远处村落的鸡鸣狗吠,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舒畅啊!他犹如鱼儿回水、鸟儿回巢一般,他用天真的目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绿树成阴,桃李绽放,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袅袅的炊烟在天际绘成一幅淡淡的写意画,这莫不是梦中的“桃源”?这些都是陶渊明在生活中寻觅的诗意。生活中不是没有诗意,而是缺少诗意的眼光;生活中不是没有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诗意,而是缺少悸动的心灵。小试身手将陶渊明与今人进行对比,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淡泊名利,宠辱偕忘,沉醉于田园之中,远离官场的污浊,修养自身的本性,陶渊明是个智者。在物欲横流、名利纷争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清醒地看透红尘?置身名利场中,忘记了亲情,忘记了友情,甚至忘记了爱情。人生一世,莫为金钱名利所累,潇洒走一回,活出自己的风采。1高考源点:人物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答:答案封建时代,当时的人们无法摆脱名利的束缚,不得不说一些违心话,成了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所以陶渊明敢于放弃官职,活出自我,按照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去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使他成了许多人推崇的偶像。但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忘记了他辞的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从中可看出他身上明显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从社会价值上看这点是较为消极、不值得提倡和宣传的。我们学习陶渊明,应该从人生的积极追求上,从人性的本源上去理解陶渊明的选择,去品味他的诗作。2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饱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篇进行分析。答:答案(1)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思想简单、绝对地定性为悲观消极的思想,而是要进行深入理解。(2)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也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寄托心灵,去享受人生的种种快乐,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毫不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3高考源点:人物探究在封建社会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最为宏大的抱负,有着“大济于苍生”政治理想的陶渊明归隐后就真的那么坦然吗?答:答案观点一:是。陶渊明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虽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毫无快意可言,他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他的生命才能释放出无穷的活力。所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观点二:否。陶渊明虽归隐田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宁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就如文中所说“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惬意、充实、有意义,但内心深处仍然表现出一种茫然和困惑,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在感叹岁暮年衰,“寓形宇内复几时”又在悲号人生无常,“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则反映了他难以排遣的、有志难伸的痛苦和矛盾。一、文言基础提升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都当“日光”讲。A.乐趣/趋向,取向。B.拄着/鞭打,驾驭。D.随从、顺从/托付,交给。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C解析A均为介词,表被动。B.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C.均为副词,于是、然后/竟。D.均为介词,解释为“把”。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眄庭柯以怡颜 B或棹孤舟C怀良辰以孤往 D园日涉以成趣答案C解析C怀:留恋、爱惜。A.怡:使动用法,使愉快。B.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D.日:名词作状语,每天。4从文言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 B为天下笑C遂见用于小邑 D鸟倦飞而知还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正常语序。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长吏”是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记载:“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B“诸侯以惠爱为德”中,“诸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中意思为后者。C“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中,“去职”指因为被朝廷中其他官员诬陷和排斥,离开职务,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D“引壶觞以自酌”中,“壶觞”指盛酒的器皿、酒器,此处借代为酒。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也曾提及“一觞一咏”,也是饮酒之意。答案C解析“去职”是指陶渊明自己请求免去官职,不是“被朝廷中其他官员诬陷和排斥”。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句子是“,”。(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用“,”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节介”“章句”“豕”“上林苑”“舍”“鸿”“烧者”“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无不通”是指“博览”的情况,是说梁鸿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故“博览”与“无不通”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于上林苑中”是介宾短语,“遗”的宾语是“火”,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始置于秦,为中级军官。校指军官,尉即军事编制单位,校尉为部队长之意。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指军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有误,从文中来看,说的是“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可见应是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再梳妆打扮。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译文:(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译文:答案(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句中,“耆老”,老人;“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责备,“责”与“让”都是“责备”之意,这是同义复词;“长者”,古今异义,道德高尚的人。第(2)句中,“有顷”,不久;“去”,离开;“适”,到;“大家”,古今异义,世家望族;“居庑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居(于)庑下”;“为”,替;“赁”,做雇工。参考译文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把父亲卷着草草埋葬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希望做佣工来抵偿。”那家主人答应了。于是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从早到晚从不懈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从此那主人才敬重梁鸿,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而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想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说:“想嫁个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搭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里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拒绝过几个男子了。现在我被您看中(您却又不理睬我),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想要的呢?”妻子说:“只是用来观察您的心志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于是更换打扮,梳了个椎髻,穿上粗布衣服,(像个)做事(的人)走上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才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呀。能够服侍我啊!”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田织布为业,诵读诗经尚书,弹琴以自娱自乐。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一个做佣工的能让他的妻子这样敬畏,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梁鸿潜心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等人在吴国要离墓旁要了一块地安葬他。众人都说:“要离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们亲近一点。”埋葬完毕,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