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348527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 兰亭集序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2)会稽()(3)修禊() (4)清流激湍()(5)流觞() (6)游目骋怀()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写出下面通假字及意义虽趣舍万殊:_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是日也古义: _今义:形容词,对,正确(跟“非”相对)。(2)茂林修竹古义: _今义:修理,整治。(3)所以游目骋怀古义: 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信可乐也古义: _今义:书信。 (5)向之所欣古义: _今义:方向。(6)列坐其次古义: _今义:次序在第二的;质量差。(7)及其所之既倦古义:今义: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8)曾不知老之将至古义: _今义:曾经。(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 _今义:文雅。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修(2)致(3)期(4)次(5)集(6)临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足以极视听之娱:_(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3)不知老之将至:_(4)流觞曲水:_(5)所以游目骋怀:_(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7)齐彭殇为妄作:_(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5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2)虽(3)于(4)以(5)所以6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3)当其欣于所遇:_(4)亦将有感于斯文:_(5)晤言一室之内:_(6)引以为流觞曲水:_(7)死生亦大矣:_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文:_(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法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二、背景展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三、文学常识(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2)禊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文白对照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生与死,发出了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明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感情有何关系?答: _2文中“信可乐也”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 _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答: _争论话题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我的观点: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大自然之美(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与死的价值(3)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时光易逝(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短暂运用示例(1)当你厌倦了人世的纷争,当你在人生的路口彷徨,为无从选择苦恼时;当你被友人及同事误解而心生疑惑,对生命失去信心时;当你因挫折而心灰意冷时;当你失恋、离异、遭遇生老病死以及人世的分分合合时,还犹豫什么呢?把所有的负担暂时放下,然后简单收拾一下,背起行囊,到自然中去释放心情,让大自然去安抚你那颗疲惫的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光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不管今天你是春风得意,还是怀才不遇;不管今天你是一帆风顺,还是举步维艰;不管今天你是逍遥自在,还是身受束缚;不管今天你是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明天已在路上,生命的路途又缩短了一段。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2课外素材“金孔雀”青春无悔,融入祖国蓝天2016年11月12日,空军歼十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余旭1986年出生于四川崇州,空军上尉,二级飞行员,牺牲时年仅30岁。余旭是我国首位歼击机女飞行员。截至目前,包括余旭在内,中国也仅仅有4名能够开三代机的歼击机女飞行员。在八一飞行表演队里,她被喻为“金孔雀”。2009年,余旭和她的姐妹飞行员们,驾驶着战鹰,出现在国庆60周年大庆的空中分列式中,以整齐的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为了能够在自己钟爱的蓝天上驾驶战鹰,余旭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全心投入到了飞行之中。她曾这样说过:“不管每次训练多么辛苦,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退缩过。我觉得青春是无悔的。”余旭坚定地告诉别人:“我坚守歼击机飞行员是在干事业,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这是无上光荣与自豪的事业。我喜欢蓝天,我喜欢飞歼击机的感觉,那种感觉很自由、很酷。再说,国家花了大力气培养我,我要一直飞下去。”选材感言自古以来,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能建奇功。特技表演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歼击机飞行绝对是勇敢者的事业,成为歼击机男飞行员难,成为歼击机女飞行员则是难上加难。放眼世界空军,歼击机女飞行员也是凤毛麟角。敢于挑战极限,敢于超越自我,是余旭坚守的信念。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作文命题: 以“山高不碍白云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先读佳作山高不碍白云飞逆境有助智者飞,折翅仍存志高人。题记(1)巍峨的高山阻挡万物,但白云却轻盈飘过;溪中的顽石阻挡了水流,但溪水仍蜿蜒前行;狂烈的风雨折断了树木,但断裂处仍长出新生的枝叶。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雷电,只有怀揣着山高不碍白云飞的信念,奋然前行,方能立于云端跳舞,舞出精彩的人生。(4)逆境有助智者飞,邓亚萍个子虽小,但她的身影却曾在乒坛赛场上飞翔。邓亚萍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六,国家队选拔队员时曾因她个子矮小而拒绝收她,但邓亚萍深知唯有技能才能让自己飞翔,为此她刻苦训练,取长补短,力争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过几年的滚打摸爬,她创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邓氏打法”,在赛场上以完美的球技赢得观众的喝彩,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争光,以娇小、柔弱的身躯,带领国家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2)邓亚萍是一朵轻盈的白云,飞过了长江大河,飘过了崇山峻岭,因为她,我懂了:正视缺陷,当志存高远”。(2)折翅仍存志高人,“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这是无臂少年刘伟的立志箴言。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曾是刘伟的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上奔跑的权利。在阻挡他前行的高山面前,折翼的刘伟没有仰天长叹,没有悲观绝望,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厄运的高山又一次横在他的面前,过度的体能消耗使他的免疫力下降,他因此患上了危及生命的过敏性紫癜。面对此情此景,刘伟在无奈之下又一次调整了人生的航道,走进了音乐世界,然而,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而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他坚持每天练琴七八个小时,尽管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生血泡,也未曾放弃。三年后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以一首梦中的婚礼震撼了全场,此时的他,飞翔在音乐的舞台上,2010年,他又飞翔在维也纳金色的大厅里。刘伟是一片白云,他感人的故事使我懂得:即便折翼,心仍要飞翔。山高不碍白云飞,白云的无畏姿态让我神往;折翅仍存志高人,英雄亮剑时的豪气令我折服。六月的蝉即将鸣奏,高考的军号已经吹响。纵然我已信心百倍,但我更要冷静以对,仍要奋然拼搏。纵使前面是一座高山,我也要化作一片白云,飞过高山,站立云端;纵然高处不胜寒,我也要占据一方舞台,在金色的阳光下,舞出绚丽的舞姿。(5)思悟亮点1写法灵活(1)采用题记的写法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是“抒情式”题记,在文章开头议论抒情,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或感慨,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2)第段引用了邓亚萍的例子,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提示先用“逆境有助智者飞”领起该段的叙述,接着详细叙述邓亚萍是如何战胜“小个子”缺陷、取得辉煌的,最后用第段作结,并回扣题目。(3)刘伟的例子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提示刘伟是当代不幸者的楷模,也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但因为是当代人物,熟知刘伟事迹的人不是很多;其次,刘伟的事例和文章的主题十分吻合,详写他如何战胜病魔、挑战命运正是本篇文章主题的需要。2语言优美(4)第段在语言方面有哪些亮点?提示a运用排比句式,形象地描述了高山难遏白云的行迹,为下文议论蓄势。b.使用比喻手法,借“风霜雪雨”来描写生活中的坎坷磨难的具体形象。c.“云端跳舞”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胜利者的飒爽英姿。(5)结尾段画线句子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描述到理性抉择。虚实结合,深化文章的主旨。感情充沛,豪气冲天。训练目标1.明确“文以情动人”的写法要求。2.学习“文以情动人”的写作技法。“情者文之经”(刘勰文心雕龙),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会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强调“感情真挚”。所谓“真”,即真实、真诚;所谓“挚”,即恳切、热烈。“真”字在前,说明感情真挚的前提是考生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如果考生所写的内容都是编造的,自己都觉得虚假,就不能打动别人。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之所以动人心魄,正是因为它们的内容拨动了读者心底的那根弦。文本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致母亲的一封信亲爱的母亲:您好!先请允许我引用一句名言:“人能够登上荣誉的高峰,却不能长久地居住在那里。”(4)我明白您对我的殷切期望,希望我永远都是最优秀的孩子,您的望子成龙我能理解,世界上有哪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孩子好?但今天我想跟您说,请原谅我不能一直优秀,请原谅我不能一直都做得最好。(1)我记得小时候,您一直拿我跟别人比,我记得我的表弟,有时候他来我家吃饭,您就会说:“看谁吃的最快。”每次看我快速地吃完,您都会满意地点点头。我记得我去学钢琴,你会坐着听我弹,看我练,直到每一个音符都弹得流畅,您才会微笑地放我离开。我去考级,虽说也并不真的痛恨钢琴,但我对考级的厌恶有一半都来自您过高的期望。(2)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其他孩子,当班上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拿到成绩单后就能开心地回家,只因他有了一点进步。而我心里却是忐忑的,因为您要求我每次考试都要在95分以上,所以我才惧怕,虽然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很好。(2)母亲,我希望您也能理解体谅我,压力有时是动力,但更多时候,压力就像一个鸡蛋,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从外面打破的就只有灭亡。(3)我希望您能尊重我内心最真实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强加压力给我,我的成长并不是您个人的意志就能决定的,就好像思想家卢梭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像儿童的样子。”(4)有时候我也会想到新闻里报道的“虎妈”“狼爸”,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在这个到处是竞争的年代希望能“与众不同”,但我觉得他们的孩子并不真的快乐。同为少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小小年纪便已出书,但她并不是父母逼的,而是她真的热爱写作,到如今已是受广大读者喜爱的青年作家之一。母亲,我知道您一直很爱我,您外表严厉只是想让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也许您可以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引导我、鼓励我,我更愿意看到一个温柔的母亲。(5)今天,坐在高考考场上,人生往后的漫漫长路也许就在我的笔尖下书写与改变,我也只是想借此机会,跟您说一句:这一次,让我做一回真正的自己,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6)谢谢您,我的母亲。您的儿子2016年6月7日全文感情自然、真挚。母亲爱儿子,希望儿子优秀;儿子爱母亲、理解母亲,希望能“看到一个温柔的母亲”。这里的感情没有渲染、没有修饰、没有造作,是自然的流露。读之,让人心动,引人深思。(1)从母亲望子成龙的期望写起,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再表明自己的请求,让母亲明白现实。这样写合情入理。(2)结合现实,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渴望母亲能理解“我”。(3)比喻恰当形象,只有经历过切身之痛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真情的流露。(4)第段和第段引用的名人名言是能说服母亲的最好的理由,就是期盼母亲理解“我”。可见“我”的心情之切。 (5)第段结合现实中“虎妈”“狼爸”的普遍现象,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快乐的渴盼。并希望母亲能变得温柔可亲。(6)再次提出自己的请求:“让我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回应开头,突出主题。技法总结1要寻找感情的“承载物”抒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清照的“淡荡春光寒食天”,虽不着一个“情”字,然而情采毕出;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虽未言一个“愁”字,然而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滋味?李、辛两人的词何以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二是其情感抒发都有恰当的“承载物”。(1)借叙事来抒情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到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2)借写景来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2巧设境,在情景中触发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实情实景,在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置身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个景致;比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何愁写不出情景交融的佳作?3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能对文章的感情表达起到强化作用。比如,关键语句的反复强调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形象的比喻则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等等。最应掌握的两种表达技巧是情景交融法和细节描写法。运用情景交融法时,只有把环境描写与人物感情结合起来,使其对情感的表达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至于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处就在于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可以这么说,细节描写成功了,离“感情真挚”也就不远了。作文命题:请以“一路有美相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病文呈现一路清香飘逸回到家,将书包重重地摔在桌上,然后走向床边,向后倾斜,将自己扔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看着桌上的试卷被风吹乱到地上,无动于衷。好累啊,高三刚开学就感到了某种压力。(1)“回来了,给你买的杭白菊放在桌上了,喝点可以醒神。”妈妈在厨房里喊。“知道了!”从床上起来,抓了几朵菊花放在杯里,倒上水。呷一口,比白开水还难喝。几朵花死气沉沉地浮在上面,让人心生厌烦。算了,不喝也罢。(2)妈妈进来了。“你怎么用昨晚的温水泡茶呀?这样的茶泡出来一点菊花味都没有。”“反正差不多。”“差远了,菊花没有经过沸水的冲泡,就不能将香味完全散发,也不能起到应有的醒神作用。你呀,长这么大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我去给你换一杯。”妈妈转身出去了。不久,有一股香味由远及近。一杯菊花茶被端进来。花瓣在水中舒展开,静静地在水中沉浮,宛如一朵朵在水中盛开的白莲。香气随着热腾腾的水汽迎面扑来,人一下子清爽了许多。果然,温水与热水是有差别的。(3) “妈,谢谢你!”我内心一阵喜悦。是的,我想明白了。泡茶如此,人生亦如此。未经历热水的冲泡,不会有茶香;没有经历挫折和痛苦,便不能收获成长的硕果。(4)于是,我不再逃避躲闪。所有的疲惫仿佛都随着香味飘散开去,我满怀信心和希望,接受成长的洗礼。因为我知道,学会在痛苦中成长是对生命的完整诠释。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会因此一路清香飘逸。病因分析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1本文内容单薄,好似记流水账。这是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要学会选择生活中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和细节,学会安排文章的动情点。二是要有精彩的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味同嚼蜡”何以得高分?语言动人,首先要动己。2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只是内容略显单薄。(1)文章开头干净利落,值得借鉴。但“无动于衷”的主语是谁,显然被作者漏掉了,从而造成表意不明的缺憾。(2)第段突出的问题也是有些语句表意不清楚。(3)第两段的描写非常生动,可见作者生活的积累。(4)文章至此点题,最后一段集中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但这种感悟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有些矫情,应当增加泡茶、喝茶的内容,使得后面的议论抒情水到渠成。佳作再续一路清香飘逸回到家,将书包重重地摔在桌上,然后走向床边,将自己扔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看着桌上的试卷被风吹到地上,我无动于衷。好累啊,高三刚开学就感到了某种压力。“回来了,给你买的杭白菊放在桌上了,喝点可以醒神。”妈妈在厨房里喊。“知道了!”我从床上起来,抓了几朵菊花放在杯里,倒上水。呷一口,比白开水还难喝。几朵花浮在上面,让人心生厌烦。算了,不喝也罢。妈妈进来了。“你怎么用昨晚的温水泡茶呀?这样泡出来的茶水一点菊花味都没有。”“反正差不多。”“差远了,菊花没有经过沸水的冲泡,就不能将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也不能起到醒神的作用。你呀,长这么大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我去给你换一杯。”妈妈转身出去了。不久,有一股香味由远及近。一杯菊花茶被端进来。花瓣在水中舒展开,静静地在水面沉浮,宛如一朵朵在水中盛开的白莲。香气随着热腾腾的水汽迎面扑来,人一下子清爽了许多。果然,温水与热水是有差别的。“妈,谢谢你!”我内心一阵喜悦。是的,我想明白了。泡茶如此,人生亦如此。未经历热水的冲泡,不会有茶香;没有经历挫折和痛苦的人生,便不能收获成长的硕果。对于菊花而言,它在盛夏酷暑中生出枝叶,在秋风秋雨中绽开花蕾,在严寒环境中经受考验,而当烈烈的寒流到来时,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中,菊花长得更饱满。当它被采摘时,它仍保持着盛开的姿态,将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忍受与枝叶分离的痛苦!在这样的重重磨难中,菊花完成了生命最艰难也最美丽的征程。但最后,它还要经受热水的洗礼,才能将半年贮积的生命与清香又一次散发出来,完成它生命中最后一次完美绽放。我们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望尽天涯路”的迷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苦付出,又怎么会有那“蓦然回首”的顿悟?正是那痛苦,让“灯火阑珊处”的收获渐渐明朗起来,照亮了脚下的路。只有经历过破茧成蝶的痛,才会有完整的蜕变,才会像翩翩起舞的蝶一样拥有美丽的形象。于是,我不再逃避。所有的疲惫仿佛都随着香味飘散开去,我满怀信心和希望,接受成长的洗礼。因为我知道,学会在痛苦中成长是对生命的完整诠释。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会因此一路清香飘逸。点评升格后的文章,增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细写了茶的生命之路,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二是由茶引出自己的人生体悟,承上启下,思想深刻。这样一来,文章就变得充实起来,主旨也就得到了有力地支撑。命题呈现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请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u(2)kui j(3)x(4)tun(5)shn(6)chn二、1“趣”通“趋”,趋向,前往。2(1)代词,这。(2)高。(3)用来(4)实在。(5)过去。(6)近旁,旁边。(7)等到。(8)竟然。(9)这次集会的诗文。3(1)动词,治,从事某种活动/形容词,高/形容词,长(2)名词,情趣/动词,得到/动词,表达(3)动词,会合/名词,限度/动词,约会/名词,古代丧服的名称(4)名词,近旁,旁边/动词,编排/动词,驻扎(5)许多文章或诗歌编辑在一起,形成一本名词,书/动词,聚集/动词,停留(6)动词,面对/动词,至、到/副词,将要、快要4(1)副词用作动词,穷尽,尽享(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有贤德的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境(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5)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放纵;骋,使开畅(6)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齐(8)数词用作形容词,一样,相同5(1)与“所”连用,指所达到的情景、地步/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2)连词,虽然/连词,即使(3)介词,在/介词,对/介词,到(4)介词,把/目的连词,用来/介词,因(5)借此来,用来,带有名词性/的原因6(1)定语后置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7)判断句7(1)人们彼此相处,很快就度过一生。有的发自内心,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把情怀寄托在所喜好的事物上,不拘形迹,放纵逍遥。 (2)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的结局。 (3)(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不经的,把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是凭空编造的。 整体感知B “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不正确。课堂互动1文章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惟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些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但“目遇”,而且“神游”。他们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这样不仅能怡情养性,而且能明理悟道。2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3文章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发出人生苦短的悲叹,自然由“死生亦大矣”转而为“痛”的感觉。问题争鸣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做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重视,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