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6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333293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6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6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6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C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D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CA项,“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说法错误,以部分代整体。原文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孰轻孰重。D项,“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该是“广义上的美丽中国”才包含这三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B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BB项,“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说法错误,文章三个维度不是逐层递进的,而是采用并列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C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的问题。D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必然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DD项,原文“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这与“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2019山东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创新是我国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用经济领域的方式解决生态问题的全新的理论。B解决生态问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是不现实的,生态创新是唯一可行的重要的途径。C既要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要避免平均主义,实现代内公平需要协调好两者关系。D环境与资源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CA项,“我国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错。 B项,“生态创新是唯一可行的重要的途径”错误,太绝对化。D项,“环境与资源的不公平”一方面体现为放纵贫困人们掠夺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对其他环境注意保护的人显得不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对发展中国家显得不公平。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否定了错误做法,再提出生态创新可行性方案,进一步指出核心关键。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D对于生态创新,文章先阐明概念,再分析其本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A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B只要注意生态创新,同时灵活应对处理现实情况,环境资源的不公平问题会得到改善。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D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已没有用处,当今人们的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DD项,“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已没有用处”太绝对。三、(2019安徽安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C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 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D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杜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DA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 “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型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B 项,强加因果关系;C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迫切性。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D“论述了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准确,原文说 “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B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B“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