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九课时(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099026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九课时(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九课时(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九课时(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十九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D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答案讲评】C(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D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苏子瞻哀辞张舜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被贬,墨石与世不闻,“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诗人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思念之情。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答案讲评】B(“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诗认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答:_【答案讲评】诗人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诗人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D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答案讲评】C(“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十分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2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词人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忧伤和生活的艰辛。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怀才不遇、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情绪。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造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D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答案讲评】D(“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错,诗中一、三联写景。)2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_【答案讲评】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的愉快惬意的心情;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潭,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用得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曾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由桃李盛开的美景,联想到田野的荒冢,表达了浓浓的思亲之情。B颔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春雷惊醒万物,春雨滋润草木,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C颈联把齐人乞食祭品而骄其妻妾的做法和介子推甘愿被火烧死也不愿为官的高洁加以对比。D尾联提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化为杂草丛生的一抔黄土。【答案讲评】A(“表达了浓浓的思亲之情”错,桃李笑,象征着生之热烈;野田荒冢,则象征着死之寂灭。诗人在这里这样写只是表明清明节既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又有祭祀、悼念的双重文化意蕴,并没有表达思亲之情。)2关于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人生虚无,有人认为是面对苦难的积极进取,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示例一)我认为是消极的人生虚无的态度。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用介子推之死的典故,认为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体现了消极虚无的宿命观。(示例二)我认为是面对苦难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诗人写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与坟冢的荒寂进行对比,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介子推的遭遇实则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愤恨不平,同样是进取的表现;尾联由自然联想到人生,体现了诗人感情升华后的旷达。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淝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李纲:宋高宗时曾任宰相。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南牧:南侵。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处画:处理筹划。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B“结阵当蛇豕”,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D“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答案讲评】C(“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2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答案讲评】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喻宋高宗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辛弃疾这几句,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七、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答案讲评】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讲评】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别葛使君王安石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答案讲评】C(“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2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_【答案讲评】观点一:同意。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清平乐张炎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注】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前的“序”点出了所咏之物,表明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借“不以色香自炫”暗示自己的清高。B词前的“序”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写出作词缘由,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C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形”与别处兰花不同,“神”则比西湖残月还冷。D词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墨兰比拟为具有人的特点,说墨兰“贞芳”,留下“许多清影”。【答案讲评】B(错误在“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一句,此词是借所南翁所绘之无根墨兰表达自己的亡国破家之痛。)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下片写坚贞芳香的兰花只该生长在深山之中,绝不会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在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不愿飘到人间。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达了自己孤傲高洁、不慕流俗的情怀。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答案讲评】A(“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答:_【答案讲评】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